我遇到有学生很有趣,爱打游戏,每次坐下来他说自己看到很多游戏里的画面。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见过的那些修行人,喜欢简单的生活,或者每天对着一些单纯的自然事物的原因,因为大自然里充满了业处,地水火风。适当的外出散心,接触大自然也是有帮助的。
然后我要提供一个最最有效的重点给大家。像清净道论里,讲过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定力去进入禅那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处修行方式比如十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身念死念天,念戒念舍念安般念寂止。各种念来提升自己的定力。包括大乘中有念佛的,念咒的,念经的,各种念来提升自己定力方法等等。
但是在这里我要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是念的基础,包括我们修十遍处的禅定,也一定用到这个基本功。那就是随的功夫。
所以那些各种念,都叫做随念,包括我们心里念业处的名,比如呼吸呼吸呼吸,地水火风。
念是我们的方法,但是毕竟是修行,修心。心和行为互相影响,所以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所谓随,就是跟随,随顺的意思,跟随是我们的心紧紧跟着我们的业处,业处本身是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跟随着我们认识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做定前观,来确定我们关注的事物这个概念。
第二个才是重点那就是随顺。在沙门果经里,我们可以反复看到佛陀说,心如此得定,柔软,适合作业……其实说到底这个就是随念的功夫。
清净道论里,形容得很艺术化,说我们的心态,要好像把冰块轻轻的慢慢的放在水里一样,让它们容在一起。
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心要柔软。这是什么感觉呢?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态要好像特别慈爱的父母,当孩子在面前撒娇,我们特别顺着他,充满慈爱的形态。
同时好像面对可怜人的人向我们乞讨,比如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说先生你可怜可怜我的孩子,再多给我一个吧,你又决定给他第二个时候的心态。
又好像是肚子饿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来吃饭吧,然后我们欣然同意决定去吃饭当下顺从的心态。
就是如此顺从着你的业处,你希望自己能温柔的,随顺的将自己的心交给你的业处,好像在答应情人的请求一般的心态。如此柔软随顺,就可以很好的集中在你的业处上了,并且没有嗔心。这个心理的建设过程对很多很多人都有用。大家不妨在打坐的时候如此教导自己,犹如把身心交给自己的挚爱一般的心态,不断提醒自己,柔软的心,柔软的心,你会更加容易得定。
言归核心,今天继续讲初禅以后我们该如何继续修行。
在我们体验到初禅的感受后,诸如在当下我们无法思考,感觉很寂静,很清明,很欢喜很快乐,感觉毫无杂念,没有任何想法等等,有时候会突然感到自己的感受中断,什么也感觉不到,一片空白……好像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一样,会突然出定。这个用学术化的称呼叫做落入又分。就好比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摔倒一样。
这时候没有关系,在往后时常的练习,会慢慢熟练起来。也就是我们练习禅定自在的阶段。
一般禅定自在大概有五个功课,这个是需要练习的,如果达不到的话,我们没办法进入二禅。
1、入定自在,通过反复的联系,我们可以自在的进入禅定,掌握这个技术。
2、住定自在,通过反复的体验习惯禅定中的感受,我们就可以加强定力长久的呆在禅定中。
3、出定自在,在习惯了禅定的感受后,我们要培养不贪禅定中舒适欢喜快乐的感受,这样我们可以自在的出定,而不是沉迷于禅定的享乐。这个很重要啊,有的人觉得好舒服,就不愿意出来了,一直坐到定力退失。仔细想象是不是我们已经被这快乐的感受奴役不得清净呢?所以有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熟练的进入禅定,可以给自己设个闹钟,把自己唤回,用禅那之刺,声音敌对法把自己请回。来习惯任意的出定。
4、转向自在,我们通常都是因为心集中在禅相上而入禅定的。可是比如呼吸,在禅定中已经变成光的禅相了。这时候其实我们的心已经转向在关注光了。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在修色界禅以后,只有八个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因为禅相是光,在色界以后,我们继续关注禅相,会变成关注禅相的颜色……所以比如你的禅相是白色,你就变成了白遍,比如是黄色,红色等等,就变成了黄遍或者红遍。所以这个叫做转向。
除了会转向又原本,光的关注,或者说呼吸的关注,变成颜色的关注以外,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转向关注其他,比如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等等。
初禅里有五个禅支,那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我们体验到这些,是可以把心转移到关注禅支上,比如寻,就是关注到自己的心不断的投入在禅相上。
比如伺,就是关注到自己的心不断的跟随,思维禅相。
比如关注自己当下欢喜的感觉,或者快乐的感觉等等。
这样的关注对象的转移,在熟练后不会导致我们出定。这就叫转向。从关注业处,转移到关注当下的感受。这个是进入二禅的基础。
5、审查自在,在禅那中,因为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我们会没办法思考分析很多问题,因为大脑完全沉浸在业处里了,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想其他事,所以我们要出定后,才能思考分析禅那。
所以我们要离开禅那,回到现实,或者说回到近行定,才可以开始思考禅那。
我们出来以后,开始通过回忆禅那中的体验的感受,可以分析到我们在那个当下,有寻的感觉,也就是不断投入禅相的感觉。有伺的感觉,就是紧紧跟随,好像心被吸引在禅相的感觉。还有欢喜的感觉,踊跃,类似激动的感觉。还有快乐,舒适舒服的感觉。还有特别集中没有杂念,完全不会思考,东想西想的感觉。
这些就是禅那的感觉,我们在里面的时候是没办法总结的,只有出来才可以。我们细致的分析里面的感受,理性的回归到我们诉求,比如我们研究苦乐这上面,我们才能了解清楚禅那对我们是什么意义。这样出定后能自主的去理性的分析禅那,就叫做审查自在。
对于初禅的审查分析,就是观禅的初禅,本质是属于观禅的概念。这是我们第一次止观双运的概念。就是有了止的感受,然后我们来反观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意义,来做出取舍的决定,这个就是对应初禅安止定的,初禅观行。
我讲过了,初禅除了有以上那些特点,但是也有不够理想的地方。比如苦还存在,这里的苦指的就是辛苦,我们的心不断的投入在禅相上,不断跟随禅相。我在帖子里形容过,说好比一头猪,不断吃,不断追着食物奔跑一样。本质是苦的。这个苦,就是来自寻和伺。
所以当我们已经有了转向自在和出入住定自在的本领,那么就可以进入二禅了,因为我们出定退回到欲界定的时候,仔细思维初禅里的感受,会有点厌烦寻和伺的辛苦,不愿意追着禅相不放。那么我们就可以决定自己,那么我们把心放在欢喜快乐上吧,不要管禅相了。
于是我们再入初禅的时候,就转向把心放到关注欢喜踊跃激动的感受上,那么就会逐渐离开关注禅相,就会禅相消失,进入二禅。当然禅相不一定会消失,这个看我们转向的彻底程度,但是特点就是我们不再那么把心放在禅相上了,而是放在了欢喜快乐的体验上,那么就会进入二禅。
二禅里没有初禅辛苦,因为没有追逐禅相的感觉,所以变得更加的欢喜和快乐,好像整个人就是欢喜快乐一样,而且不需要什么禅相,什么看得见的东西来带给自己这些感受,好像地下涌出的泉水一样,欢喜快乐的感受源源不断。并且伴随着一种震动感,好像欢乐得都地震了一样,当然也说不出是什么东西在震动,但是总感觉自己的激动,有种潮水或者地震的感觉。
这里就是二禅了。同样还要修二禅的五种自在了。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在给大家巩固概念,下节的话可精简一些一口气把四禅讲完,或者把无色界也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