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对他说:有我无我不可说,梵志!
于是这个婆罗门面容不太高兴,只好离开了。
这时候佛的弟子阿难见婆罗门走了,赶紧问佛,你怎么不告诉他呢?
佛对阿难说,不管有,还是无,都是不对的。所以不可以讲,如果我告诉他,这世间有我,这个叫做常见,我如果以我这个肉体,思想作为我,那么存在短短几十年以后就永远不存在了。对于无限长的时间来说,就等于不存在,但是我把这短短的一段,当成是有的,是恒常的,这就是有常见,是不对的。
如果我说这世间无我,那么就变成了就成了断见,因为就是无事现实,无视自我当下真实存在的事实,断然抛开存在的这一段过去,专说一个无限长,空虚的未来。
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常见,还是断见,把一段当作整体来说,还是拿整体来形容一段,都是不对的。所以只有不常不断才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中观思想的开端。
所谓中观,就是不偏不倚,不常不断,不落入任何一种偏见中的取舍,就是中观,也因这个思想,诞生了所谓的中道。也就是说,把中观的思想,贯彻到对任何事物的形容认知中。
中道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叫做八不中道。四条理论分别说一下。也不说得太细了,大家自己要多思考。
1、不生和不灭:指的是所有事物没有真正的生,比如水,蒸发了,水不存在了,但是它没有消失,只是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汽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水变成的。所以它也没有无端端生出来。为了方便一步步了解下去,我们可以暂时人为这是一种有无守恒定律。
2、不常和不断和非常非断:这个我不再赘述了,上面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概念
3、不一和不异:举例,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分子,严格来说是一个东西,但是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所以说是一样的也对,说是不一样的也对,但是也都错,所以说,说它们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
4、不来和不出:说的是,事物并不是凭空就有的,比如水蒸气,是水变成的,但是水又是怎么来的,是水蒸气冷却的,也有可能是冰融化的,凡事形成都有前因,但是我们一直追逐这个前因,一直问为什么,永远都问不到尽头,根本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比如宇宙怎么来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是什么?是奇点?奇点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我们还能继续问下去,这样就变成所有事物找不到最初的来头。于是说不来。不出,就是虽然找不到源头,但是能找到上一个原因是肯定的,水蒸气就是水变的,我们明确知道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凭空,世间外的原因,脱离这个世间的原因,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不离开这个世间去找原因。所以整体叫做不来不出。
以上八个不,不这个不那个的,就是八不中道。有了这一系列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的辅助自己的认知,还有禅定的方向。
这样我们就不会在禅定某个阶段人为,哦,原来无我!我感觉不到我,就是无我,或者说,哦,我现在感受不到痛苦了,我成就了,我脱苦了!(明明还有我存在,怎么会无苦?)这些等等各种不正确观念。
也因此不会在某个阶段停下来,自认为成佛了。或者一味的追求无我,陷入“空执”中,执着时间没有了我,就没有苦乐等等片面的观点。
中观,中道,无常等等这些概念的坚定,会稳固我们正确的观点,而不是永远固执的呆在某一个自我见解中。比如有我,或者无我,而是进入一种没有矛盾的状态,非有,非无,既有即无,从一体知道一切,从一切知道一体的正确观念中。于是我们的心识,不在一中,也不再一切中。哪里都不在,这就是空性。
另外空性也可以用有常无常来理解,万事万物,不停变换,无法永恒,因此永恒的事物是无。但是又不是绝对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有。所以非有非无这种也叫做空性。要注意,空性不是真空,而是我们无法用固定观念来永恒的形容一个事物。所有事物能描述出来的,都是常见或者断见。比如水,水蒸汽是水么?氢原子氧原子是水么?电子原子核质子是水么?都是都不是。因此,借用道家的话,名可名,非常名。都是我们强加的认知概念。事物就是事物,名字永远只是我们心中的理解而已,都不是真实,即可知又不可知。
知事物的这个我的时候最终会变成空,这个空又不是无物质无能量无信息的真空。
所以说非空非有,物虽空,性自存,所以取这两个字,叫做空性。
好了,理论课暂时又到这一步,比较难,但是大家要多多思考总会理解的。下一节,我们又要开始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