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数年,吴三桂大败,郑经孤军难支,复退回台湾。
这一次战败对郑经打击不小,然皇上并未盛怒挥军乘胜追击,而是又命福建总督姚启圣派副将黄朝用赶赴台湾与其谈和。
怎料郑经又提出:“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
而皇上如何又能允许他以台湾自比高丽、琉球?
于是只草草回复一句:“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至此,谈判无果,皇上盛怒不减,在得知郑经死讯后,有闻听其子郑克臧荒淫无道,为祸百姓,致使台湾子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终在康熙二是二年六月十四日这一日忍无可忍,命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
在进攻路线的选择上,施琅根据风向和敌方防御情况的情报,决定清军船队从铜山启航,乘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这样就可获得船队的锚泊地和进攻出发地,占据上风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发起攻击。
攻下澎湖,扼敌咽喉,然后兵锋直指台湾,可顺利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
六月十六日,清军舰队向澎湖郑军发动第一次进攻,初战失利。
施琅很快吸取教训,对下一步作战行动进行了周密筹划和部署。
施琅将清军分为四部分:施琅亲率五十六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总兵陈蟒等率领由五十只战船组成的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等统率另五十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动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其余八十只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
十八日,施琅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了外围。
至此,此战已然大获全胜,只见着郑氏抱头鼠窜,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