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仍旧不快,悻悻然说道:“你们一个一个都走……这都成什么了?邦光说朝廷夺情了,他过个几天就要走了,大有以后不回来的意思。他讨了那么个好媳妇,在旁边一句话不说,巴巴儿地盼着我们家人人都撕破脸,都不来往……你和姨娘也要立马搬走,你们就都不怕爹爹泉下有知,会生气吗?”
清光叹道:“人只要生前孝心尽到,何怕死后?我和母亲搬出去,也不是不给爹爹守丧了——那儿里墓地近,我打算就在旁边结庐而居,带着弟弟生光一块,他三岁了,也该尽尽孝心了。”
明光结舌,没有立马吭声,他是按照父亲所说的一切从简了,连礼仪上也一切从简了。其实也怨不得他,本来这守丧的仪式还是从楚国学来的,整个燕国形成风气并没有多长时间,就连当今的皇帝陛下先前为自己的父皇守丧时,也只是守了三天而已,这在燕国是传统而又普遍的。
现在皇帝推行孝道,整个守丧的礼节也都效仿了楚国,民间守丧都要三年,官员视情况而定,守丧期间不得嫁娶不得有娱乐活动,男子还要在墓地旁边结庐居住,以表孝心。
后面结庐守孝的规矩就没在燕国正式推行开来,全靠个人自觉,有孝心的,或者是想要表现的都会结庐居住,过三年的苦日子。
明光和兄弟几个商量了,没有那么办。
妹妹这么一说,他有些默然了,也冷了心肠,挽留的话也都咽了回去,想的多是怎么把妹妹与弟弟都打发出去——看上去,这个妹妹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在家里就疯言疯语的,有时候还让她说中了,他很是怀疑与困惑,对妹妹多了一层隔阂,现在更是巴不得离妹妹远远的。
清光和母亲还是到了次年春天,才正式要离开宋府,这个在宋府过得最后一个新年,清光格外的珍惜。因为爹爹没了,整个宋府非常的素净,安安静静的,多了一份静谧与沉静,清光倒觉得人心也静了下来,比起往年,少了仆人间争吵的事件,人啊似乎都变得可爱起来了。
明光也没闲下来,给妹妹和弟弟挑选了要带走的仆人。城东的房子小,用不了多少人,秦姨娘原本就想带个小丫头过去,可明光执意不肯,说小丫头不够用的,委屈了姨娘和弟弟妹妹们。
清光很贴心的考虑到了金桃的去留,她不打算带走金桃,跟金桃说了,金桃没有过激的表现,只是咬着牙含泪说了一句:“小姐以后不要后悔啊。”
清光摇摇头,笑着没有回答——她尽量不会后悔,前世她选择了那样一条路,今生她选择了与之不同的一条路,她要看看她能走多久,走得好不好,只要最后不凄凉,就够了。
桂魄和溪山则是最先表明要跟去的人,明光不太情愿地答应了——还是两个小孩子嘛。
李芳景找到清光,眼睛还是红红的,只说了一句三年以后再去找小姐了,就走了。
清光愣了会,方才明白过来,芳景是要在宋府为父亲守完三年再去找她,报答她的恩情——在小芳景的心中,宋府是他为数不多温暖的地方,也是象征对他好的主公的地方吧。
秦姨娘抱着生光,带着女儿清光和几个愿意跟着去的仆人,简单收拾了房子里的被褥,其他的什么也没拿,坐着明光给准备的马车,咯噔咯噔的离开了宋府,往城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