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青不得已分兵援助自己的左翼,减弱了正面的进攻力量。
“元帅,吐蕃军分兵去救自己的左翼啦。”仆固敏观察出这个优势,立刻向杨铣汇报。
杨铣马鞭一拍桌案,“传我令中军全力突击,夺占高地。”
唐军开始朝着高地猛攻,一口气就冲上了高地。杨铣在高地布置虎蹲炮,居高临下对着吐蕃军一顿猛轰。
吐蕃军直接被压得抬不起头,牟青只得率军退走。
杨铣命令大军追击,一口气夺回宛秀城和百谷城。接着沿着黄河继续西进,直到抵达树墩城,才停止追击。
按照以往的套路,杨铣将擒住的吐蕃大贵族全部处死,将奴
隶放回吐蕃。
“报元帅,河西节度使府传来噩耗,有将领谋反袭杀了正在视察防务的节度留后杨休明。马燧将军正在率军平叛,特派使者告急。”
杨铣从传令兵处,听到这个消息,终于明白河西的意义。
原来不是为了对付杨铣,而是在杨铣追击的时候,牺牲他们这些棋子牵制杨铣追击的步伐。
这倒是符合吐蕃一贯的风格。
吐蕃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只认为高原一带是它的固有领地。其余的领土都是掠夺的对象,包括盟国。
比如南诏,吐蕃一口一个兄弟,然后在南诏设置哨卡,征收赋税。甚至干涉南诏的内政,完全不当兄弟看待。
“传我军令,大军回撤。”杨铣没料到河西的动乱如此厉害,居然到了袭杀节度留后的程度。只得率军撤退,同时传令朔方军入凉州参与平叛。
杨铣是在四月返回鄯州城,五月得到了河西之乱被平定的消息。马燧将乱兵将领全部斩首,事件这才得到平息。
杨铣以马燧平叛有功,上奏朝廷举荐马燧为河西节度留后,出镇凉州城。
这个时候,吐蕃再次向唐请求会盟。
风水轮流转,这次是主和派占了上风。
代宗同意,派鱼朝恩前往和吐蕃使者会盟。
杨铣真是佩服两国的君主唐代宗和赤松赞普,都是那种放得下的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表面舅甥。
吐蕃军的骄横气焰,被杨铣狠狠的打击。然而令杨铣跌破眼镜的事情是被杨铣杀死的吐蕃大贵族名号,居然还是存在。仔细打听才知道,居然有一种叫迎女婿的办法,保证封号不会消亡。
六月,杨铣携李泌和两位夫人,回长安述职。
刚到长安就听到一件逸事,说是代宗的升平公主居然被自己的丈夫、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给打了。
长安城里坊间都在盛传代宗当时说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作为和解之言,不再追究郭暧的罪责。
郭暧的醉话,十分重要。他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依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只是不愿做皇帝而已!”
郭子仪吓得半死,虽然代宗不追究此事,还是狠狠的责打了郭暧五十军棍。
历史可没有电视那么脉脉温情,代宗表面笑呵呵,其实是忌惮郭子仪在朔方军的势力。
杨铣虽然执掌朔方军,毕竟没有郭子仪的时间长。而且杨铣天生的大贵族属性,也导致朔方军诸将没有像亲近郭子仪一样,那么亲近杨铣。
代宗做了一件事,为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升职加薪,入朝任职。至于河东节度使的职位,交给了刚回长安的杨铣。
杨铣立刻推辞,代宗不许。
就这样杨铣奇迹般的继王忠嗣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
四镇节度使。代宗还去掉镇宁郡王的封号,改封杨铣为镇宁王,食邑两千户。
这样做得目的,不言而喻。
杨铣在接到敕书后,遂拿出拜帖,登门造访郭子仪。
“镇宁王。”
“汾阳王。”
郭子仪敞开大门迎接杨铣,双方见礼之后,同时从正门进入前厅。郭子仪的儿子们陆续向杨铣行礼,杨铣一一回礼。
杨铣扫视郭子仪诸子,只有他的长子郭曜一个人穿着朴素,其余诸子都是雍容华贵。
郭子仪看出杨铣眼中对郭曜的欣赏,遂介绍道:“犬子郭曜,老夫一直出兵在外,家中之事全交给他打理。”
郭曜出列向杨铣行礼,杨铣起身还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