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广平郡王李俶,拜见陛下,祝吾皇千秋。”
李俶见皇帝到了,立刻跪拜在地,并高声说祝词。
皇帝一挥手让李俶起来,并问道:“太子何在?”
李俶道:“太子的一切事情都在奏疏中,请陛下过目。”说完,将奏疏交给高力士,再由高力士转交到皇帝手中。
皇帝看过之后,叹息不已。
李俶又道:“臣临行前,太子一再嘱咐臣,命臣转达太子不得已的苦衷,求陛下。体谅一二,太子心中才能稍感心安。”
皇帝脑子转的飞快,想到的确是不能让所有人都跟着入蜀,还必须有人留下主持大局。这种事情,太子最合适。既然太子也愿意留下来,不如就准了。
皇帝道:“既然天意如此,太子就留下来主持大局吧。”
李俶跪拜叩谢天恩。
这件事情算是了结,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处理。
李俶叩谢完,奏道:“杨铣所留在太子军中的飞龙禁军,因臣无法调动,所以没有带来。请陛下恩准,命杨铣同臣一同回去,也好带回飞龙禁军。”
皇帝问道:“太子身边可有扈从兵士?”
李俶道:“没有。本来是有一批禁军扈从,但是都趁乱跑掉了。现在保护太子的士兵,全部是飞龙禁军。杨铣治军严谨,飞龙禁军没有一个逃走。”
皇帝沉吟良久,命高力士去传杨铣觐见。
当时,杨铣正在禁军营内巡察。得知陛下召见,就立刻前往。
杨铣来到御前跪拜,并问道:“陛下见召,有何要事?”
皇帝道:“太子欲往朔方,缺乏禁军保护。朕命你率自己旧部左龙武禁军千余人,随广平郡王一道返回。在此之后,你就不用回来了,带领左龙武军和飞龙禁军好好襄助太子。太子仁孝,可以托大事,你好好辅佐吧。”
杨铣哽咽道:“臣随陛下多年,不忍分离。不如将禁军交给广平郡王一并带回,臣愿随陛下入蜀。”
皇帝苦笑道:“杨卿之忠心,朕都知道了。但太子方面需要人辅佐,遍观朕身边的诸将,只有杨卿能当此重任。就请杨卿不辞辛劳,好好辅佐吧。代朕传谕太子:朔方、陇右诸将都随朕多年,朕待他们不薄,必能为太子所用。叫太子好好干,不要想念朕。”
杨铣哭着领旨。
皇帝接着命李俶和杨铣带走随行的东宫内人、李俶、李倓和杨铣家人,以安众人之心。
李俶和杨铣跪谢天恩,见皇帝没有别的事情,于是告退。
高力士等他们走后,小声对皇帝道:“若是将太子府和杨府的家眷放走,万一太子有二心,又该如何处置?”
皇帝反问道:“不这么做,太子就会没有二心吗?”
高力士不知该如何回答。
皇帝
冷笑两声,退到后堂小憩。
杨铣和李俶出了府衙,直奔禁军营地,向陈玄礼转达了陛下旨意,并且将兵符契合,从陈玄礼手中带走了杨铣当年的左龙武军旧部千余人。随后向陛下所在府衙,遥遥叩拜。带领着这批禁军,离开扶风郡东行。
随他们一同离开的还有东宫内人,主要是指张良娣及太子的子女。广平郡王府王妃崔妃及其子女,以及杨铣的全部家人。
除此之外,杨铣还偷偷的带走了随行的飞龙禁军的将领家小。
对此,李俶提出了异议,认为背着陛下带走飞龙禁军将领的家小,会引起陛下的怀疑。
杨铣却道:“此去便是放虎归山,龙游大海,再也不受羁绊。如果不带走这些人的家小,他们会一直心系陛下,不能全心全意侍奉太子。”
李俶深以为意,不再多说。
有了这批禁军的保护,李柔芸等人才真的安心很多。长期紧绷的心,才算是真正的松懈下来。
杨铣和李俶并辔同行,一路上商议接下来的事情。
杨铣问道:“殿下老实告诉某将,禁军兵变当日有提前喧哗的士兵,是不是殿下所为。”
李俶坦白的回道:“绝无此事。我一直在山林中寻找百姓帮助,根本没机会做这种事情。我父亲还嫌我招的人多,浪费钱。”
杨铣苦笑道:“看来有些事情,是不受你我控制。”
李俶深以为然。
两人是在队伍前列交谈,说话的声音不大,到处是马蹄声,后面人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