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禄山造反以来,局势风云突变,终于转向有利于唐廷的一面。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切断了河南叛军和范阳的道路。郭子仪和李光弼正积极谋划,准备一举攻克范阳。
在南方,阿史那承庆等将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由鲁炅所率领的南阳军。在东南方,令狐潮等将也无法过雍丘。就算过了雍丘,还有许远镇守的睢阳城。
局势可谓一片大好,恰恰在这个时候,潼关守将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用现在的话说,有些人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这种政客式的人物,历史上多如牛毛。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鄙哉!
话说哥舒翰镇守潼关已有半年有余,潼关在他的治理下固若金汤。哥舒翰虽然抱病出征,又是把军务分给了下属。不代表这位能征惯战的大将,是那种碌碌无为的草包。
他深知叛军势大,只能固守潼关。等到其他几路人马获胜,再行出击才能收到奇效。
善于用兵的将领都能看得出来,杨国忠看不出来。他不仅看不出来,还想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兵权。
杨国忠和哥舒翰曾经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蜜月期,当然是指在安禄山还效忠唐廷的时候。随着安禄山的造反,杨国忠已经不需要依靠哥舒翰,蜜月期随之结束。接踵而至的是,猜忌。
有人对杨国忠进言道:“叛军是打着杀右相的旗号造反,现在哥舒翰手握重兵。万一他学袁盎劝说皇帝杀右相,以此削弱叛军的旗号,对右相可谓是大大的不利啊。”
杨国忠深以为然,立刻向朝廷上书,说潼关有失天下动荡,恳请陛下恩准募兵屯于霸上以备不时之需。
杨铣看穿了杨国忠的意图,上奏道:“潼关,乃是天下雄关。只要哥舒翰坚守不出,叛军是不可能进入潼关。一旦叛军进入潼关,别说万余人就是十万余人也无济于事。不如免了这些俗事,等着将财帛留着犒赏平叛有功的将士。”
皇帝大喜,遂从了杨铣的话,不屯军于霸上。
百官退朝,杨国忠指着杨铣的鼻子骂道:“汝串通哥舒翰,意欲何为!”
杨铣冷笑道:“右相不思安邦定国,却总想着争权夺利。现在都到了什么时候,还想着这些花花肠子。”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杨国忠气得直跺脚。
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他找来了严庄,告诉他此事,一起商量对策。
严庄道:“陛下这是天赐良机。陛下可派细作潜入长安宣扬崔乾佑兵少,不足为虑。再命崔乾佑只以老弱病残示人,唐皇昏聩必然中计。到那时哥舒翰从潼关出征,天下就是陛下了。”
安禄山大喜,从了严庄的妙
计。派手下人潜入长安,大肆宣扬说叛军已经人心不齐,只剩下老弱病残了。
朝廷知道此事后,召百官商议。
杨国忠力主出战,一举消灭安禄山。
杨铣极力反对:“启奏陛下:安禄山三面出击,虽然受制,但足见其兵强马壮。是绝对不可能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必定是诈术。春秋时,楚武王领兵讨伐随国,故意以老弱病残示弱。当时随国大夫季梁,就认为这是诈术。随公不听,招致惨败。”
杨国忠道:“杨铣之言,大谬也。今天下的顺逆已经知道了,安禄山三面受敌疲于应付。正因为如此,才会全是老弱病残。请陛下让哥舒翰出兵讨伐逆胡安禄山。”
有大臣附议。
这时,杨铣哈哈大笑,并说道:“今天下形势大好,乃是天下数百万军民苦战所得。贼情汹汹,贼势巨大。这个时候,不以平稳的方法稳定天下,却冒险出击,是大败的征兆。”
杨国忠奏道:“陛下,杨铣屡次违反陛下的意志,请陛下降罪。”
有大臣附议。
皇帝冷了脸,沉声道:“杨卿毫无人臣之德,责令将其重打二十军棍,以儆效尤。以后不许入朝议事。”说完,命人将杨铣押出了朝堂,在外面打了二十军棍。然后命人抬回府。
杨铣回到府时,已经昏了过去。隐隐的听到哭泣声,睁开眼一瞧,见是自己的妻妾在哭泣。苦笑道:“不要哭,我这不是好好的。”
李柔芸道:“二郎一心为国家,却也要爱惜自己才是。”
杨铣苦笑道:“大唐国势去矣。”接着小声叮嘱道:“立刻按照我所说的收拾好,准备随时离开入蜀。”
李柔芸点头,退下准备。
霍小湘在杨铣身旁伺候,低声道:“当真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吗?”
杨铣重重的点头。
次日,朝廷下诏让哥舒翰出关据敌。
哥舒翰立刻上书,表示安禄山绝对不可能兵少,只宜坚守不出。皇帝看过奏疏后,勃然大怒责问哥舒翰是不是怯敌。
有高仙芝、封常清之事在前,杨铣挨打之事在后,哥舒翰知道不从君命的后果。只得整军出潼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当指挥调度完毕,帐内诸将散去之后,哥舒翰独自在营帐抚摸着马槊,痛哭流涕。喃喃自语道:“大丈夫杀敌报国,终于有了今日,不亦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