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决定继续对南诏国用兵,惩戒自天宝九载(750年)开始背叛唐朝,并且与吐蕃结为兄弟的西陲小国。
在主帅的人选问题,皇帝决定派大将李宓担任节度使留后,筹备南征的各项事宜,副节度崔圆协同办理。但讨伐军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副帅,在排兵布阵和行军途中协助李宓。
这个时候,杨国忠想学李林甫的做法,也来一招调虎离山。请求陛下将杨铣调往剑南,协助李宓。此计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让杨铣远离了飞龙使的职务。二是,胜的话,功劳算在杨国忠的头上。败的话,杨国忠可以名正言顺处置杨铣。
当杨国忠向皇帝举荐杨铣的时候,皇帝有些犹豫。要是在前几年的时候,皇帝毫不犹豫的同意。现在杨铣的关系微妙,皇帝不能不慎重,因此没有当众同意杨国忠的做法。
杨国忠料到会是这种情况,又派虢国夫人绕过杨贵妃,直接去找皇帝说这件事。
虢国夫人到的时候,皇帝正和杨贵妃、万春公主在梨园里欣赏自己新排练的舞蹈。
皇帝见虢国夫人到后,便命她入席一同欣赏。虢国夫人谢过陛下后,坐在下首耐心等待机会。
一曲舞蹈完毕,皇帝命他们都下去休息。
皇帝这才问道:“三姨进宫,所为何事?”
虢国夫人见杨贵妃在皇帝身边,担心她会出言阻止,吞吞吐吐不愿说。
杨贵妃瞧见,对皇帝道:“妾身略走一走就回,请陛下稍微坐一会儿。”
皇帝点头同意。
杨贵妃走后,只剩下万春公主还在,虢国夫人没了顾忌。于是道:“启奏陛下,臣听闻臣族兄杨国忠向陛下举荐堂弟杨铣,为剑南节度兵马使,协助李宓将军征讨南诏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皇帝一向忌讳女人干政,但对杨家姐妹格外的宽容。因此虢国夫人才敢说出这样的话,皇帝也会允许。
皇帝听罢,捋须笑道:“确有此事。我还在考虑,尚未下定论。”
虢国夫人听皇帝没有见怪,壮着胆子继续道:“臣族兄常在臣面前常说杨铣骁勇异常,南征有他在必能取胜。故臣在陛下面前,大胆举荐族弟杨铣担任剑南兵马使。”
皇帝捋须,没有立即答应。
一旁的万春公主冷笑两声,冷声道:“父亲,女儿也以为杨铣去南诏国非常的合适。”
皇帝扭头看向万春公主,听她说话的口气似乎还有下文。
万春公主又道:“只是杨铣身份是父亲的飞龙禁军统领,不知道当朝大臣屡屡想将杨铣调离父亲,是何居心!”
虢国夫人听了,认为是万春公主在含沙射影说她和杨国忠居心不良。只因皇帝在旁边,虢国夫人不敢当面发作,只是眼神暗暗瞪着万春公主。
皇帝命道:“以后不要再提杨铣赴南诏之事。”
一句话就宣告了杨国忠的阴谋破产。
万春这番话不长,但是直指要害。皇帝再怎么信任朝中大臣,也不会任由大臣摆弄自己的禁军将领。如果因为得罪了宰辅就要被派遣边疆,以后禁军将领一定不会只效忠于皇帝。
禁军不能单独效忠,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皇帝说完后,场面一度很尴尬。就在此时,杨贵妃不失时机的回来了。虢国夫人醒悟过来,是杨贵妃授意万春公主这么做的。
宴会散后,皇帝略感疲倦在南薰殿内小憩。杨贵妃和万春公主在殿外伺候。
万春公主小声问道:“娘娘,杨国忠和杨铣是同族,为什么杨国忠千方百计地算计杨铣?”
杨贵妃小声回道:“杨国忠一枝独大,下一个要对付的人是太子。想要对付太子的前提,就是将太子的女婿调离禁军的位置。当年王鉷用右龙武军万骑谋反之事,至今历历在目。”
万春公主低声道:“此事我略有耳闻。娘娘为什么不从中劝和,让他们兄弟不要争斗下去。”
杨贵妃摇了摇头,起身拉着万春公主的手走到殿外角落,悄声道:“我何尝不希望他们兄弟能和好。但杨国忠和杨铣性情完全不和,而且……”
杨贵妃本想说“三郎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但想到万春公主到底是皇帝的女儿,还是不能说的太多。
于是改口道:“而且杨铣自从上次杨国忠弄出那件事情后,便和杨国忠老死不相往来。”
万春公主知道是那件事情,信以为真。笑道:“这下太子殿下是彻底的安心了,只要杨铣在禁军一日,他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大概就是天命吧!”杨贵妃感慨道。
杨贵妃不希望杨铣出事,虽然是出于骨肉亲情,更多的是从家族考虑。她很清醒的看出杨国忠只是地痞当宰相,一旦新帝登基,杨国忠将死无葬身之地。
杨国忠一死,整个弘农杨氏河中房都要跟着陪葬。这是杨贵妃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遍观这支族人,只有杨铣才干优长,又是太子的女婿。将来能够让杨家安定下来的人,只有杨铣。
皇帝不许大臣再提调离杨铣的事情,这则消息很快传到了东宫。
李亨发自内心的高兴,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李儋恭贺道:“父亲,有杨铣在禁军,父亲就可高枕无忧。孩儿在此,恭贺父亲。”
李亨的确是高兴,连说三个“好”字。
李倓冷声道:“二哥高兴得太早。杨国忠还在,羽翼遍布朝堂,怎么能说高枕无忧呢?安禄山统率三镇兵马,其人又包藏祸心,怎么能说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