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局势,波谲云诡,谁也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杨铣作为后来者,也不是全知全能。
同一天两封请柬,一样的借口,一样的日期,不一样的人。再次显示出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其激烈程度,用“你死我活”四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
杨铣又同样的理由回绝了杨国忠的邀请,并且以杨鉴在府上做客为由,连杨昢的面都不肯见,就打发他回去了。
这回杨鉴没有问原因,心里再次不平衡。杨国忠连杨鉴在不在杨铣府上都不知道,肯定是没有去他府上递请柬。
杨铣送走了杨鉴夫妇,立刻去主屋找李柔芸商量这件事。
李柔芸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身子好了很多。半躺半坐在床上,耐心的听着杨铣说完整个事情。
李柔芸道:“他们根本不是在请客,而是在互相较劲。旨在试探百官们的动向,看到底还有谁在支持对方。再找出几个好欺负的收拾了,可以给对方一个下马威。”
杨铣道:“幸亏我没答应,真是万幸。无论答应去哪家,都是得罪人。”
李柔芸道:“是的。如果你两家都去,更得罪人。意味着你是墙头草,这种人谁都不喜欢。”
杨铣点头,忽然想到好笑的事情,笑道:“我猜去李林甫家的官员,一定比去杨国忠家的少。”
夫妻相视一笑,无需多言。
果然如杨铣所料,到了三月份那天,去李林甫的人比去杨国忠府的人,少了一半。
但是李林甫寿诞之日,却来了两个很重要的人为他贺寿,安庆绪和安盈。一个是安禄山的次子,一个是安思顺的女儿。
这就很奇怪了,安禄山和杨国忠不是盟友吗?安氏兄弟怎么会派自己的儿女去李林甫府上赴宴呢?
其实盟友神马的,都是一时的。杨国忠自从势力抬头,一再打压安禄山兄弟俩。对内驱逐了吉温等安禄山的耳目,对外连结哥舒翰。比如用高仙芝取代安思顺成为河西节度使,就是杨国忠的主意。
时至今日,杨国忠和安氏兄弟已经渐行渐远。
安氏兄弟自然而然的结交李林甫,以此对抗杨国忠。
安庆绪向李林甫,禀道:“家父本来是想亲自来为李相公贺寿,只因本月出兵讨伐契丹,没有空闲时间。所以派下官前来贺寿。至于安伯父,也是防守吐蕃所以来不了,特派在京的安盈来贺寿。若有不周到之处,还请李相公见谅。”
李林甫大喜,只要他们能派人来就行。表明态度就行,于是笑道:“贤侄贤侄女能来,令鄙府蓬荜生辉。”引二人入内,饮宴。
杨国忠听说此事,大怒。
杨暄进言道:“父亲大人,安氏兄弟如此藐视父亲,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训瞧一
瞧。”
杨国忠道:“无妨。以后日子还长着呢,不急于一时。先收拾了李林甫这个老东西,再说。”
紧接着又问道:“你小叔父一直没派人来吗?”
杨暄摇摇头,并道:“小叔父也没派人到李林甫府上。另外,太子府好像没有派人到我们家或者是李林甫家。”
杨国忠冷笑道:“东宫和杨铣是商量好的连成一气,一致对外!”然后狠狠的拍了下桌子说道:“等着,我会一个个收拾。”
“啊……”杨暄失声道,“父亲要收拾小叔父?”
杨国忠眉头一皱道:“说话前用用脑子。我们最大的靠山是贵妃娘娘,杨铣是贵妃的堂弟,也就是我的族弟。对同族动刀,不是明智之举。况且有贵妃娘娘在,杨铣就不会和我们过不去。你们要记住除自己外,四周都是敌人。但不是每一个敌人,都要杀无赦。”
杨暄道:“是。”
杨国忠面对满堂自己的亲信,大笑道:“李林甫已经是日落西山,安禄山到这个时候才想着联合他,已经太晚了。”
众人都为杨国忠道贺。
虽然有安氏兄弟派人到场道贺,令李林甫感到欣慰。但来的人太少,令李林甫脸上无光,更加脸上无光的事情还在后面。
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任谏议大夫。他人虽然到了李林甫的寿宴,却偷偷的给杨国忠府上送去一份寿礼。
这件事被杨国忠抖给李林甫听。李林甫听了大怒,下朝后把杨齐宣找到他府上大骂一顿。
同年三月,突厥叶护阿布思被逼反唐。此人被安禄山故意用言语侮辱,同时无法向朝廷剖白自己,只能叛唐。
随着他的离开,本来遥领朔方节度的李林甫趁机上奏说是自己的罪过,导致原本归附大唐的叶护叛唐,请求罢去其节度使职,并请将此职交给安思顺。
皇帝准了。
安思顺从此彻底担任了河西、朔方节度使,拥兵二十万。而安禄山则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同样拥兵二十万。
朝廷争斗,致使边镇兵权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不可谓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