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放声大笑。
纳采是男女双方家长,通过大媒人了解彼此的情况。女方家长了解清楚后,表示同意,这事儿就算结束了。
亲事算是初步定下来。
东宫和杨家的婚事,是皇帝下诏促成,自然只是走个程序而已。
礼物送到,程序走完,兄弟二人叙话后,李琎遂起身告辞。
他还要回去,向杨家回复。
六礼第二步是问名,就是在纳采后,男女双方家长初步达成共识。男方会请大媒人再携带大雁为礼物,前往女方家里,用庚帖抄写女方的姓名、年月日,再带回男方家里。
李琎两日后,又到东宫见过李亨,郑重其事的将李柔芸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等书写在庚帖上,随后离开。
到杨府后,李琎将庚帖给杨玄璬。杨玄璬再将杨铣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书写
在庚帖上,送到家庙祖宗灵前置放。
杨玄璬又去皇家道观三清观,请道长前来杨家的家庙来合八字,得到的结果是大吉。
这就是六礼的第三步,纳吉。
说来有趣,杨铣的穿越前的出生日期和穿越后的出生日期,只有年份不同,连出生时辰都一样。真是天意!
话说转眼间,就到了九月中旬。
六礼中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叫纳征。就是常说的下聘礼。由男方本族的两名青年才俊担任正函使和副函使,携带聘书和礼书及聘礼到女方家。
弘农杨氏河中房,人口衰微,不得不从本族其他家系青年才俊选择两人。杨玄璬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找到了两个人。副函使是杨鉴,他是杨铣的大哥。
正函使则来头很大,叫杨飚(biao)。开元十八年出生,比杨铣小三岁。他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是他的身份在当时来说赫赫有名。他的九世祖是大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八世祖是隋炀帝杨广。
没有看错,没有听错。杨飚是地地道道的前隋宗室,与杨玄璬家同属弘农杨氏族人。
杨家除了请杨飚以外,还请了杨飚的父亲、酅(xi)国公杨哲担任婚礼的傧相。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司仪兼伴郎。
九月十八日,杨飚和杨鉴携带聘书和礼书及聘礼,前往东宫正式下聘。
礼单如下:黑色布帛三匹、浅红色布帛两匹、束帛十匹、璧玉一个、豹皮两张、錦采四十匹、绢一百四十匹、羔羊一口,羊二口,牛犊二頭,酒黍稷稻米麫各四斛。
以上礼品,均用精致奢华的马车,敲锣打鼓送到东宫。
诸位可以看看这份礼单,无一不是按照一品官员的标准在送礼。要知道杨玄璬只是国子司业,从四品下。杨铣也只是左龙武军中郎将,正四品下。居然比照一品的规格送礼,可见杨家之富足。
连一向清廉自守的杨玄璬家里,都如此的阔绰,更别说杨钊以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了。
杨铣看到这么多的礼品,本来劝父亲少送点,被父亲断然拒绝了。
婚约既成,接下来就是第五步,请期。就是男方选定吉日,又请大媒人携带大雁前往女方,告知女方吉日。
苦命的李琎,又只能亲自跑一趟。
可怜的李亨,又要来一套国礼和家礼。李琎代表的是杨家,不这么做显得对未来亲家不礼貌。
吉日定在了十月六日,距离九月中旬没有几天日子。之所以定在十月,还是因为再往后,天气寒冷,举行婚礼太遭罪。
不过时间很仓促,郑珺带领承荣郡主和霍小湘,开始忙里忙外张罗。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搭青庐。
所谓青庐,就是青布搭成的篷帐。搭的地点在杨府
西南角的吉利地方。青庐就是现在常说的洞房,除了举行其他礼数,当晚新郎和新娘还要在青庐完成夫妻大礼。
新婚后第二天,才会拆除。
别担心干活的时候会春光泄露,青布帐篷搭的很严实。外围还有男女双方的侍女把守,再外围还有侍卫把守。
杨府现在住的地方是杨贵妃受宠后,皇帝赐给杨家的,占地面积广阔。根据礼仪,新娘从正门到青庐需要踏着毡席而行。但毡席短,需要一路走完停下,把走过的毡席接着放到新娘脚下,再继续走,直到青庐。
正门距离青庐那么远,肯定要接好多回。谁知杨钊家知道这件事,直接找了很长的毡席,从正门一路铺到了青庐。
奢华的令人咋舌,杨铣想拒绝,但杨玄璬同意了。
杨玄璬不仅同意了,还专门找杨贵妃帮忙找来一批舞者,准备在新娘走毡席的时候,于新郎新娘两侧跳舞踏歌。
真奢侈!
杨铣感觉在对待晚辈的婚礼上,父母都一个样,能奢侈绝对不简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