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轩略一思索,恍然大悟。自己一行刚到新郑住下,周大人就立即知晓并找到自己,显然并非巧遇,而是有其必然。若非新郑相关官员,必不可能如此迅速知晓自己信息。周原为宁秦县令,到这里来当然不可能任更低职务,那么,他的身份自然呼之欲出。
宁秦虽然也不错,但随着秦国国门不断向东延伸,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弱,以周的能力素质,受到重用乃是必然。新郑为“一线城市”,是天下有名的大城,一国旧都。虽然同为县令,但其地位自然比宁秦县令高得太多了。
离轩由衷地抱拳道:“恭喜大人履新,大人才华过人,受此重用实乃必然。”
周哈哈一笑,挥了挥手:“轩哥儿客气了,要说才华,我岂能和你这等天才相比。”
顿了顿,周继续说道:“你小小年纪,已是如此高位,这天下,终究当由你们来掀起风云了!”说到这里,周也不禁感慨,当年那个青涩少年,短短数年间,竟然已经成长到了如此地步,天才的主角光环,实在是无人可及。
离轩尴尬地摸摸鼻子。
周虽是便衣,未着官服,但此时仍整了整衣袖,以下官之礼拜见离轩:“下吏新郑县令周,拜见离大人!”
离轩赶紧扶住周,不敢受周一拜。离轩职位虽高,但新郑县令级别爵位并不比他低,此其一;其二,周的年龄比离轩大了许多,非官方正式场合,不敢受长者一拜;更重要的是,周乃是离轩知遇之人,离轩能如此年轻走到高位,与当时在宁秦的高起点密不可分,不足二十便任宁秦文无害,其入吏起点之高,非常人可比。这自然与周不妒贤能,积极引荐有直接关系。
这是周的高明之处,或者说其长处——能容人、能用人、敢用人,同时还愿意放人,不因为“好用”就将人才强留在身边。
这和许多领导的用人形成显明对比。应当说,所有领导都喜欢人才,也都喜欢用人才。这很容易理解,领导不可能直接处理所有事务,而是需要手下有一帮能做事、能做成事的人,因此,没有不希望自己手下不是人才的领导。但是,如何用人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
有的领导特别喜欢人才,甚至觉得某一岗位除了这位“人才”外无人可以胜任,于是,将该人才锁死在这个岗位上,最终这个人才也只能在这一岗位终老,成为普通的能吏,而无法成为更优秀的人。一些领导,在手下有人有机会向上提升时,舍不得“人才流失”,通过各种手段阻碍人才流动。他们是真心喜爱人才,但由于其人才观是只能为我所用,许多人才往往被困在原地,再没有上升的空间。
当人才有离开的机会时,他们不愿放人才离开,想继续“为我所用”,于是,人才被强行留下。然而,由于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这些人才往往再也没有以前好用,甚至变成“刺头”,成为单位的“不稳定因素”。
而周这样的领导则不同,他们有更为宽广的胸襟和大局观,在使用人才的同时,更注意培养人才,让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当人才有机会离开时,他们乐于为其创造条件,即使很舍不得,但仍毫不犹豫地放手。最终他们收获的,可能是一个前途远大,甚至他们永远无法望其项背之人的衷心感激。和一个变成“刺头”的“前人才”来说,即使仅仅从“利己”的角度,怎么做更划算,显然非常清楚。但仍有许多领导看不清这一点,身在其位而不能跳出思维的限制,扼杀人才,让原本的人才变成单位刺头的情况层出不穷。
这是眼光格局的区别,也是优秀领导者和平庸上位者的区别。
周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了解到离轩特别优秀,便不拘一格用人才,小小年纪便任亭长,更是仅上任数月,便破格提拔离轩为文无害。在实践中印证了离轩的出众才华,朝廷选拔优秀法律人才和基层官吏,他积极推荐离轩进入名单到咸阳学习。最终他收获的,自然就是离轩的真心感谢。
没有悬念,周自掏腰包,在新郑最好的饭店宴请离轩一行三人,其余人等还是在官驿用餐。几人都是宁秦老乡,多年熟识之人,席间就少了官场俗套,多了乡音乡情。若不是秦律对官员饮酒有严格要求,恐怕几人得大醉一两个吧。
离轩无意中于周口中得知,新郑城内有一鼎,名曰“刑鼎”,乃是原郑国郑简公时期上卿子产执政时所铸,其鼎有郑简公时律法,据称乃是各国公开刑书之肇始。
离轩极有兴致,乃约周次日前往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