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杨承平看着李镜悬,继续说道:“就连李老大人这般对大魏的有功之臣都会落得如此地步,那么他们呢?如此这般再长久下去,那么或许不需要大梁在其中挑拨离间,我大魏自己就君臣离心了。”。
“所以?”李镜悬追问道。
“所以”,杨承平看着李镜悬的双眼,认真道:“我所认为的君王之道,乃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赏罚分明,功过另论。而《韩非子》中的‘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这两段话,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啪啪啪”,待杨承平说完后,李镜悬赞赏道:“看来殿下,会是一位和陛下很不一样的君主。殿下和陛下一样,都很喜欢《韩非子》啊”。
“?”,杨承平追问道:“父皇,也喜欢《韩非子》?”。李镜悬没有正面回答杨承平的问题,反而开始背诵《韩非子》其中的一段,“‘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这是陛下最喜欢的一段,也是陛下的行事准则。”。
听到这里,杨承平也算是明白了杨信为何会如此行事。虽然两人是父子,喜欢的也是《韩非子》这同一本书,但从书中得到的,却是不同的东西。
李镜悬:“殿下,老臣之事不必责怪陛下。即便陛下不借此事免去老臣的官职,老臣不久之后也会上辞官职的。”。
杨承平听完问道:“为何?”。李镜悬淡然一笑,答:“老臣今已八十有七,而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有老夫这般的寿数?殿下觉得老臣还有多久的日子可活?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