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儿由于世道多难、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能不自幼就跟劳动紧密地连在一起。砍柴做饭、洗洗涮涮呀,拿针用线,补补连连哪,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
再加上这个时代的女子个个都是纺织高手,什么麻纺,丝绸她都能迅速上手,在她的一双巧手灵活的操弄下,一匹匹丝绸和麻布就从黄秀儿手里织了出来.....
然而,在那个年月,成年劳动者尚且不得温饱,何况黄秀儿一个孤苦幼女。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黄秀儿成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四季当中,耕耘割藏,她都是和牛马一起出归。虽然年纪很轻,可她的劳动经验相当丰富。丰富的经验,使她更加聪明。她每天被家里活累得筋疲力尽,也还是硬挤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
大唐武德二年的一个清晨,钱塘江边一条李汉商船准备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汉国的王城琴岛。
原来这几年,许多人家贫苦至极,便抛家弃业,飘泊天涯,另寻活命地方。黄秀儿的婆家没有破产,但她却无法继续存身,尽管她比蜜蜂勤快,比牛马受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夺寝禁食。这上这条船的前一天,黄秀儿在家里,天刚放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
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秀儿挣扎着爬起来分辩几句,马上被拖下床来毒打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黄秀儿痛苦到了极点,再也不甘忍受这封建牢狱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在江南,没有她的活路,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挣一条活路........
她生活在钱塘江边,眼界比一般的农村妇人要高不少,尤其是她从一些道姑那里知道北面齐鲁大地那边有个汉国,只要是汉人女子,就能读书习字,甚至当官,这简直就是汉人女子的天堂啊,她黄秀儿要活下去,她好想去那个汉国看看,看看是不是像那些道姑说的那样美好。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能过得更好,更为了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黄秀儿从婆家逃了出来,奔向钱塘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这艘商船实际上是直接隶属于李承宗的汉商集团,对于塞个人不是问题,船主在听黄秀儿倾吐了哭诉了痛苦遭遇以及打算想去李汉瞧瞧意愿之后,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极为同情,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秀儿登上了商船,遥望钱塘府,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北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