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东宁城已经修建了城墙哨楼,三个码头,四条主干道,六个住宅区及其配套设施,还有三所学校,一座医院,三座工厂,四座农场,以及若干仓库正在陆续建成中。第四等级的商业街只修好了三分之一,文化馆、图书馆准备开工,至于办公楼,就先用一排木制的老仓库隔开临时用下。
“吴科长你好!”一进门,看到保洁人员陈老实在跟他打招呼,他是最早一波内地移民,跟王宝录是邻居。
吴怀义笑着点头回应:“老陈,早啊!”
“不早不早,都日上三竿了。”陈老实微弯着腰站在一旁,脸色全是谦卑讨好。在这些移民眼里,吴怀义这种自称公民的“公人”比以前家乡的书吏衙役的身份要高,比正经坐堂的官人老爷们又要低些,但不管是哪种,都值得陈老实去尊敬和讨好了。东宁城里除了六千多军士,现在有四万移民和预备平民,但吴怀义这样的公人只有近六百人。再除去工厂、农场的技师管事,“各衙门”的公人只有四百人,相当“稀罕”了。
“对了,吴科长,”陈老实在这简陋的内务局“衙门”当差三个多月,已经习惯了跟这些公人打交道以及他们打交道的方式,“昨天跟你提的那件事,就是我邻居王宝录女儿婚配给钢铁厂技工张大锤的事情,请问批下来没有?”
“那件事啊。”这种民间婚配的事,如果是正式平民,按章法去民政局登记就好了,没人管的。但是王宝录一家和张大锤都还只是预备平民,三年观察期还没满呢,所以民政局就把申请报告转到内务局,这边审核通过后民政局才好继续审批,符合要求的就签发结婚证书。
“看来你邻居很着急啊,”吴怀义笑着答道,“我昨天帮忙问了,文书前天转到了我们内务局监查处。按照流程和规定,最晚明天就会给出审核意见,转回给民政局。材料我看过了,没有其他问题,只是王宝录的女儿只有十四岁吧。”
“是的,王家大姐儿实岁只有十四岁,虚岁已经十五了。”
“老陈,东兴岛不论虚岁,只管实岁。而且也规定了女子必须满十六岁才能婚配,这不是故意刁难人,这是那些医师们定下来的,十六岁之前婚配生子,很容易生产艰难,母子皆亡。”
“这个我知道,这个我知道,”陈老实连声应道,“上夜校的时候先生们多次提及过,夜校戏里也演过,为了传宗接代,十四岁就嫁了人,结果身子骨都没长好,婴儿卡住了,母子双亡,真是太惨了。”
东宁城里百姓们基本上都要去夜校“学习”,因为你识字多少跟你的工钱有关系,而且夜校也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各类戏曲、小调等等,讲得都是百姓们的日常事情,又蕴含着教育意义,很受大家的欢迎,众人上夜校的积极性非常高。
陈老实上过夜校,也看过演的那些戏。他婆娘是童养媳,十四岁就跟他圆了房,十五岁生儿子差点一尸两命,有亲身经历的他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来,连连叮嘱家里人,小姐儿千万不要那么早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