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祠在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的蔡家洼,始建于明德六年,明嘉靖年间重修,1982年照原样迁到现址,祠院建地247平方米,为江南民居风格的一进两幢砖木结构古祠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祠门两侧书有对联: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在陶渊明纪念馆中的进门处,有“晋代一人”的横匾,下有对联:
文章超群词采精拔吟咏田园称诗祖
品藻逾众意趣旷真躬耕垅亩仰羲皇
“陶渊明不仅是晋代一人,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陶渊明也是极其罕见的真隐士。”元玄子指着木刻对联“浩歌传三径,傲菊自千秋。”
在纪念馆里,还建有“归来亭”。亭为六角,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为楹联,亭子的另一面有横匾:高山仰止。
自纪念馆大门到墓地,有石阶沿山坡而上。墓地坐北朝南,远临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墓地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有“清风高节”四字,中间直刻“晋徽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墓碑的左右各碑刻一块。左为《五柳先生传》及墓志,燕玄飞念结尾部分的赞:“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师父,陶渊明究竟是怎么死的?”燕玄飞转过头来问元玄子。
元玄子说:“陶渊明一生艰难坎坷,饱受劳苦饥寒。陶渊明生命最后的日子,也是他一生遭受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江州刺吏檀道济前往看望问候,陶渊明躺在床上已经又饿又病好几天了。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出。当今社会是文明之世,你又何必把自己苦成这样呢?陶渊明回答说:我哪里敢当贤人,志气不及。道济给他送了一些肉食,陶渊明没有收。”
“师父,您的意思是,陶渊明是贫病交加,活活地饿死了?”燕玄虎惊讶地问。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