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的杜逋曾云: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风霜唐碣人,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看来大涤洞里面暗藏通路,才是仙家修真的场所。”
大涤洞在洞霄宫遗址南面半里处,洞口向南,正对天柱山,周围翠竹成叠,灌木如织。洞内上下皆平如削,两边崖石委曲,参差多穴,偶有天光照射,十分神秘。
入内良久,渐显宽敞,呈长方形,能容百人。再进夹道中有一钟乳石如柱倒悬,史称“隔凡石”。
过了该石便进入“华阳仙境”。
过石向上,有一凹处,中有一石井,深不见底。为历代朝廷投龙简祈福之地。
洞口有祥光亭。
史载:大涤先生杜琛语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成真。栖真洞以此得名。
石室洞在大涤山中峰之前,洞中呈品字,透见天光。当年诗人李长房来此洞时,残阳西落,孤灯初上,抚今怀古,百感交集,脱口而唱之:
昔人已仙去,书剑藏斯丘。
鬼神永呵护,灵气余千秋。
石室宿残云,狼狈无人收。
此中有真景,会咏寒泉流。
大涤洞口正对天柱山,望之崖岩如削,绿树成桑,洞中云雾缭绕,深邃幽僻。
难怪连大诗人苏轼也感慨道:天帝高居民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早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雅翻。长松怪石易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洞霄宫自东汉末左慈入宫后,历代道士在此传承教义,炼丹修生,高道辈出。
郭文拳、许迈、葛洪、司马承祯、叶法善、闾丘方远等相继选择在此炼丹修身。
唐天师吴筠、隐士邓牧死后还将道骨埋在了这片个青山绿水之间。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