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书同听到李东升这个想法,再次愣了一下,道:“小升,你为何要铸银钱和金钱,与大明钱制一样岂不简单?况且,你铸那么多字样上去,铸造难度会提高许多,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李东升听了回道:“伯父,您在大明官场上这么多年,知不知道各级官府贪污最大一项是什么?”
聂书同听了一惊,他想了想,回道:“我明白了,你此举是为了减少火耗贪污。”
这火耗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几乎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封建时代,大多数时候流通的是金属制成的钱币,尤其是金银。
因为提炼金属的技术不够,金、银、铜钱在铸造时,纯度往往不高。比较早期的银子成色几乎是黑色的,就是因为里面含铅过量。
为了保证进入国库的金、银、铜纯度达到一定标准,就必须将民间收上来的钱进行二次回炉,将里面的杂质提炼出来,由此产生了一定的损耗。
比如一两银子收上来,提炼出官银变成了八钱甚至更少,那亏损的部分便叫火耗。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官府在收税时很多会额外增加火耗这一项。
比如朝廷规定交十两银子的税,但地方政府在收税时,却另外还要纳税者再多交三两银子的火耗,百姓的税收负担便会额外增加。
地方政府收了这些税银,把钱币回炉重铸时,提炼重铸钱币的损耗却没有百姓交纳火耗那么多,中间产生的这些差价,便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财源。
火耗产生的利润,其中大部分进了主官的口袋,少部分才会用在地方政府的开支之中。
火耗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中央朝廷也并未得益,只是肥了地方官员。火耗既不利于民,也不利于国,但民间制假钱的空间一直在,历朝历代的政府却没有根本的办法取消火耗。
李东升接话道:“不错,钱币只能由中央银行铸造,各级衙门便没了贪污的借口,下面的衙门便不能借此为由上下其手。此举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更避免了朝廷的威严受损,有利于税收的征缴。”
聂书同听了皱眉想了想道:“小升,你这想法是好的,只是有一点会比较困难。你若铸了银钱和金钱,只怕会有人造假。若想验明钱币真假,又得被人剪开,那到最后不是还成了一堆碎银子么?”
李东升听了回道:“这个我也想过了,咱们铸的钱币必须是别人铸不出来的,只要防伪技术过硬,便不需要剪开金银也可识别。”
聂书同摇头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啊!历朝历代为何不做金币和银币,就是为的让人容易辩识真伪。你铸了金银币,若不让人剪开查验,只怕难以推而广之。”
李东升听了笑了笑道:“伯父不用担心,我把我的办法告诉你,你便知道可以成了。”
“到底怎么做才能防伪?”
“这个简单,我铸好了标准纯度的钱币后,向外推广时,会赠送验币盒。验币盒中便有各钱币的模子,只需把钱币放进去刚刚好,便是真币。若是大了或者厚了便放不进,薄了小了会晃动,一看便知。”
聂书同听了立即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还有这种的验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