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心理医生已经有十年了。对于常规的心理疾病,已经十分熟悉,治疗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可是,当我听了郝院长给我讲了医治莓晖这样的受害人的过程时,我还是感觉到了深深地恐惧。这种恐惧,想必也是一般人可能会遭遇的。可是,你们却不畏困难,勇于实践,通过努力,帮助莓晖走出了困境。这相当于是把地球外的外星人,带到了地球上,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所以,我非常敬佩你们夫妻俩……对了,您妻子的弟弟,病好些了吗?”黄妮问。
“好多了。他现在已经能够认识身边人,并叫出名字来了。”郝含说。
“是啊,精神病人非常需要得到亲人的关爱。当他感觉到我们的爱时,他焦躁的情绪,会慢慢冷静下来的。”郝院长妻子说。
这顿饭吃了一个半小时。饭毕,黄妮踏上了返回华城的火车……
火车徐徐启动,继而加速,飞奔在绿色的田野边。
黄妮望着窗外碧绿的农作物,望着绿叶绽放的大树,黄妮感受到春的脚步,春阳的热烈。
“这次来G市探访,虽然由于自己的心里抵触,没能继续全面了解情况,但总体而言,对于郝含治疗莓晖的记忆重构方法,黄妮基本了解了。这算不算是一种突破?”黄妮思忖。
想着想着,她打开了行李箱,找出了郝院长发表在相当级别杂志上的科研论文看起来了:
《由斯德哥尔摩症探究记忆的重构》……
在这篇论文中,郝院长先是介绍了他接手的一位患有斯德哥尔摩症的女病人说起——
关于病人的症状;
关于病人患病的缘由;
病人的记忆幻觉,记忆重构的思路,操作,实验数据;
关于一个多月里的图表分析,曲线图,以及出现的反复和原因;
病人逐渐康复的日常生活对比数据记录;
病人出院后长达一年的跟踪数据……
等等。
总之,这篇论文内容很丰富,既有新颖的观点,又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通过这些,展示了写作者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俄科研态度。
不过,许是旅途奔波过于辛苦吧,看着看着,黄妮居然又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火车已经到了一个大站。
黄妮放下书,走出车厢,在站台伸伸懒腰,呼吸新鲜空气……四月的春天,处处都是朝气蓬勃的绿色,使人看上去很是舒服。
回到车厢里,她又继续看起论文来。
在详细地论述和数据举例中,黄妮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其中,郝含竟然每天和她详细回忆时间,强化她的现在时印记……
文中记述,病人莓晖,时常搞不清楚“今夕是何年”的简单问题。每当郝含问她:
“今天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天?”时,莓晖都说不清楚……于是,他不得不每天给她把时间的记忆强加进去,让她知道,现在的日子,是安全的,可靠的,可以令人放心睡觉的!
原来,他做的这么细,这么具体。看来,郝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他和他的妻子,为了治愈莓晖,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