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同甘共苦,好好熟悉军事,以后好承担北伐大任。但是谢万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养尊处优惯了,桓温的话哪里能听得进去。他还是我行我素,十分骄躁,谁都不放在眼里。
亏着谢安见到这种状况十分担心,毕竟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兄弟出问题,于是亲自慰问和勉励谢万的部下,并要求谢万与手下将士多见面多对话,不要表现得那么高傲。在桓温和谢安的要求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谢万,终于决定要和将士们对话了。
然而,善于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谢万,对于手下排成整齐队形的将士却一时无话可说,他只是指着部下说:“诸将皆劲卒。”
此话真是说瞎了,传统的军队,都是军官指挥着士兵,上下级地位十分明显。要是说兵为劲卒,无可挑剔,但是要说将为劲卒,就贬低他们了,因为这些将领都是经过浴血奋战才爬到如今这个位置的。
本来是鼓舞士气的讲演,却弄得军官们怨气冲天。
东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郗鉴之子)兵分两路,开始了北伐前燕的战争。谢万先派征虏将军刘建在马头建立新城作为进攻前燕的前沿阵地,自己则率领部众支援洛阳。
不巧郗昙生病,只好退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结果小胆的谢万却以为对方是前燕兵马,而擅自下令撤退。于是,精心准备的北伐竟然由于这次小小的误判而全军撤退,由撤退变成了溃退。
手底下有许多将军不服气,再也不愿意在这个糊涂蛋底下生闷气了,就想杀掉他。多亏着谢安做工作,说不能因小失大,自乱阵脚,他犯的错误,应该由国家处置,别人不能代劳。才使这次暗杀计划没有成功。
谢万的这次“北伐”,成为历史上的笑柄,连敌人都没有碰到,自己却吓跑了。这次战争得利的是前燕,他们在北伐军的后面,收拾着不劳而获的果实,顺便把许昌、颍川、谯、沛等郡都收去了。
这样的封疆大吏,就连朝廷也看不下去了,回到建康后,他立刻被免职,贬为庶民。
谢万这个荒唐的人物,对东晋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对于谢家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眼看着谢家长期以来经营的基业就要拱手让给别人,这是谢家最大的危机,这个时候,所有的谢家人都把目光转向了谢安。
谢安和谢万不同,他不像谢万那样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他喜欢把自己放在平民的位置上处理问题,与人和睦才是他的生活态度。谢安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修养,尤其在名气上一点不比谢万差。
东晋的政治生态就是以出身和门第来决定人的政治生命的,谢安属于一出身就可以当官的人。东晋的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