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皇宫出发,不疾不徐的向观音寺行进。
锦公主一身广袖常服,端庄却不华贵,精美却不妖艳,恰到好处的粉黛淡抹让一脸平和的锦公主更显淡雅。
她就那样怡怡然的坐在四周仅用纱绸遮挡的御撵上,微风吹过,影影绰绰间,精致的容颜便展现在街边百姓的面前。
面对着百姓好奇的目光和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锦公主毫不介意的点头微笑。
路边茶摊酒楼,人们的茶余饭后便满满都是锦公主和观音寺祈福的各种传言。
传言,锦公主初到观音寺,便先到了寺旁的洹水镇慰问了镇上所有有阵亡士兵的家眷。
传言,锦公主在观音寺要住满九日,日日上午诵经祈福,下午同前去的军士家属聊天闲谈。
传言,锦梁城中几乎所有家有兵卒的人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观音寺,却意外的都得到了锦公主的接见。
传言,周边城镇的军士人家都纷纷驱车前来,一时间观音寺的厢房竟是住了个爆满。
传言,九日后,太后会协同皇后及一众后宫女眷一同前往观音寺与锦公主一同大摆祭坛,悼念那些战争中枉死的英灵。
传言纷纷扰扰,一时间,家家盼着能从家谱中翻出些参过军的名号,能借此前去同皇室近距离接触。
九日期满,观音寺每日都热热闹闹的接待成百上千的香客,而在期满这日,所有远途的近路的来过的没来过的又都复聚在了这里。
太后一行穿着雍容华贵的礼服,精致的妆容,贵重的首饰,一举一动间流露出的威严华贵同先前一派平和亲民的锦公主形成了鲜明对比。
祭祀活动一直忙碌到晚间,一众皇宫女眷便下榻到观音寺后院厢房休息。
只是据那些有幸入住了前院厢房的女眷们回忆,那晚似乎听到了某位贵人凄惨的尖叫声。
而又有人从一个一直在观音寺帮工的居士口中得知,似乎那一晚曾经有两道黑影从后院的一间厢房出入。
而又据几位在寺中赏月的夫人所言,那一晚,似乎在观音寺后院的竹林间恍惚看到了苏家嫡女弱衣的身影。
至于为何仅凭一道身影便能分辨出那人便是苏弱衣,自然是那几位夫人中正巧有参加了去年中秋夜宴的郭家小姐的母亲。
一时间,流言再次升级。
当时便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的苏弱衣遇刺一事再次被重新翻了出来。
人们甚至开始猜测,也许苏家小姐并未身亡,而是一直隐居在这观音寺中。
更有甚者,有流言传出,某位贵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苏弱衣才大惊失色,有损仪态的发出了那样的声响。而那两道黑影,自然是那位贵人当日买通的贼人。
流言蜚语,一时间满满的传开了。
宫闱秘史本就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这么近在眼前的猛料,自然是人人都想成为那目击的第一人。
各种添油加醋的版本不日便传遍了锦梁城中。
有人说,因苏家嫡女宫中夜宴大放异彩,得了皇上的青睐,惹恼了宫中贵人,因此被那位贵人买凶杀人。
有人说,苏家小姐其实假死,目的就是借机逃避进宫,而若再细问为何要逃避进宫,那自然是因为宫中某位贵人将她视为如眼中钉肉中刺,她自然不敢涉险。
还有人说,那位贵人其心歹毒,早已通敌叛国,为了让当时远在战场的苏将军分心才对苏弱衣痛下杀手。
更有人说,那位贵人不仅通敌叛国,更是小肚鸡肠,不仅看不惯本国才女,连日下国的和亲公主都不放在眼里,那驿馆的火恐怕就是她指使人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