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宜修考虑着到底把故事背景安排在哪个时期比较好。
明末?
写一本穿越崇祯?
不太好,万一不小心踩线了就完蛋了,而且明末的局势太复杂,处理不好的话,剧情就会失真,到时候也是白忙活一场的结局。
“还是直接安排到永乐年间吧。”
周宜修觉得还是直接从明朝最强盛的时期开始着手比较好,这样难度比较小。
不过,通过平行世界的网络查询了一些资料之后,他又不由得改变了这个想法。
拿出纸笔,周宜修开始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
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毫无疑问是整个明朝最强盛的时候,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火器,完全不弱于西方。
须知,清末左宗棠收复西疆时期,就曾经用到明朝遗留下来的火炮。
可惜的是,几百年时间,古国的火器水平,非但没有提升,反而还退步了不少。
十五世纪的西方,还处在黑暗的文艺复兴时代。
而同时期的大明,已经有了辉煌庞大的宝船建造技术,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航海运动——郑和下西洋。
足足比西方的大航海早了半个世纪。
可惜的是,随着永乐皇帝去世,朝中大臣就开始以各种理由向仁宗进谏,要求废除舰队,永绝海洋!
从此,这种规模庞大的远洋航行就开始慢慢减少,后来更是彻底绝迹。
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的财政不足以支撑如此浩大的远洋航行。
另外,因为明朝走私盛行,并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朝中官员或多或少都有染指。
因此,权贵们是不希望皇帝看到海外贸易的利润的。
当然,如此庞大的利润,早晚都会传到皇帝耳朵里,瞒住一时,不可能永远瞒住。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隆庆开关”,解除了商业海禁。
不过因为权贵阶层的抵触,这个解禁局限性很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商引”,才能出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出海商人背后,都少不了权贵阶层的插手,没有背景的独立商人,是很难站住脚根的。
当然,此次开海为大明带来了很多积极因素,首先从开国时就一直困扰大明的倭寇之患不攻自破。
另外据后世学者统计,从“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5亿两,并且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都与大明有关。
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但是,
凡事都逃不了但是。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很多人认为宋朝依靠海外贸易获得了庞大的财政收入,因此明朝想要改变亡国的结局,就必须开展海外贸易。
但是,殊不知,明朝灭亡的原因,跟海外贸易有很大的联系。
首先,因为关税太低,大明朝廷并没有从海贸中得到太多利益,而且因为开放港口只有一个,走私依然猖獗,后来随着海商集团的崛起,大明朝廷非但无法从海贸中捞到钱,反而为了安抚这些大海盗,还必须得为他们提供便利。
因此,海贸并没有改变明朝的财政窘迫。
此外,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在美洲大陆获得了大量“廉价白银”,这些白银流入大明,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
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明末因为大量白银涌入民间,白银的购买力越来越低,然而大明的财政收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越来越少,如何能不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