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炎武推荐的第三位内阁辅臣却是出乎李元利意料:刑部尚书赵见田。
“王爷既要以法治国,内阁之中便要有知法守法之人。赵尚书铁面无私,有他在内阁,便可令朝中百官忌惮几分!”
不得不说,顾炎武这话确实有些道理,李元利第二日就分别召见刘体纯等三人,让他们去组建内阁,并且按照自己以前和他们商议出来的章程改组六部各署衙。
以李元利看来,明朝的六部制部门重叠、机构倾轧,严重影响官府办事效率。有的部门有权无名,有的部门却又有名无权,十分混乱。
拿刑部来说,明代的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掌监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它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到了省一级,又有了一个司法部门——提刑按察使司,它不光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包括布政使都在它的监督之下。
提刑按察使司这个下级单位比上级单位刑部和都察院的职权还要大。
明朝只在省一级设立了按察使司,虽然下面有分巡各州府的官员,但真正审理案件的还是县一级官吏。一般的民事案件县令就可以做主,大案要案则需上报到按察使司审批,如果是按察使司也无法处理的案件,才上报到刑部批准。
而到了县上,县衙又设了六房和中央六部相对应,其中的刑房职责与刑部一样,但它却是受县令直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