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毒酒与刺杀(终)
董旻经过一系列的盘查诘问,寻找最近请来的庖厨接触了哪一些人,终于顺藤摸瓜找到了源头,自己不由地大吸一口凉气。
董卓看着董旻承上来的名单,笑了一声,语气中带着压抑住的怒火,“会稽唐氏,南阳阴氏,新野邓氏,真是好大的力量,好过人的手段。通过我董卓的死来立威,真是差点就被得逞了。”
董旻听得出来这一字一句中,自家二哥的怒气。任谁脾气再好,被这样算计也会金刚怒目、睚眦必报的。
如果要不是那厨子坚守住了自己的职业底线,宁死也不投毒,那么眼前的二哥和自己早已是与皇天后土合为一体了。想想都会令自己后怕不已,这种手段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董卓的大业和生命!
董旻面若寒冰,眼中满是杀气,“二哥,现在那三家还不知道我们府中情形,我们是不是要?”
董旻用手做了一个抹脖子的表情,表示直接对这三家下手,一了百了。
虽然在这场事件中,董旻只损失了一个厨子。但在董旻眼中,这个厨子的命比这三家的命都贵重。
更何况这还是三家的第一次试探,都这么令人不齿愤恨。要是他们没有得到惩戒的话,肯定会变本加厉,会认为董卓毫无威慑力。那么即使这三家不再动手,麻烦也会蜂拥不断。
现在的时代不是那古时候战事那般的贵族战争,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凭借险要关隘来作战。那时候各自会对自己的敌人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战前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尤其是争义不争利,即使双方互相打了个照面,也会敬个酒,夸赞对方的戈矛锋利,马匹俊美。
更不是春秋时期,像那晋国知瑶和赵襄子的战斗,一方不断地攻击侮辱,另一方不停地忍让含蓄,然后赵襄子才依靠着自己四年的忍辱负重,加上三年的晋阳之围,折骨为柴,悬釜而饮,才反败为胜,一举壮大自家的势力那么简单。要大家都能这般,还不个个都是勾践,卧薪尝胆个十年,吸取经验教训,三千越甲吞并吴国。
人心思变,现如今为了权势,恭让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忍辱只会让对方以为你好欺负。换言之,怕了你就输了。
“二哥,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这三家高层全部消失。若是出了事,小弟一力担之。”
董卓手指轻轻敲击案几,看了一眼义愤填膺的董旻,他知道这是董旻的肺腑之言,但问题是这三家就跟房檐上的马蜂窝一般,你只要捅了,就会激起这大汉世家的同仇敌忾。
为什么董卓这么想呢?概因这三家看似都是个小家族,其实都是外戚家族,一个个的要么自家女儿是当今太子刘辩的正妻,要么自家宗族以前出去的女子是皇后、与皇家多代联姻。
尽管这三个家族没有像袁家那般在朝野世家上极具号召力,但作为刘辩身后的势力,也是最积极的一支。他们代表的是四百年来的正统思想,自己要对付他们不能使阴招,一切都是要摆在明面上的战争。
董卓也知道这几个家族怎么想的,无非是杀掉无依无靠但掌握着大量兵力的董卓本人,就等于何进被杀一样震慑那些他们自认为是鼠辈的大臣,让他们投鼠忌器。
董卓眼中满是思索之色,随即摇头自语道:“按说我与那三个家族还没至于血海仇深的地步,就算我是来强行瓜分蛋糕的,也不会跟他们有太多的瓜葛。如果究其源头,我和他们的利益也只有刘辩登基这件事情了。看来那次尚书台里的官员也不只是那些世家的爪牙,也有那两位深宫内院中两位皇子的耳目。不过能够这么果断的联合起来这样一股势力,也不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娃娃能够做出来的。看来,他的背后除了那何皇后,还有其他人为他出谋划策。”
而这幕后策划之人用心,何其歹毒!
董卓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于掩埋在这场案件迷雾中的真相……
董卓抬眸,凝视董旻,忽而一笑,缓缓说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主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