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年没多长时间,江海正式上任七区公社党委书记,小云和孩子们还住在红旗村。江海这样做是出于几点考虑:第一,公社的房子紧张,家里人口又多,搬过来要给组织添麻烦。第二,小云的脾气不合群,避免她和公社的干部家属发生矛盾,毕竟这里不同于红旗村。第三,组织通过考核和民主推荐,同意二丫儿接任公社的妇女主任。这样一来,小云对二丫儿的火气就更大了,让她们分开一点总归是好事。也是正赶上“农业学大寨”刚刚开始,工作的事千头万绪,江海也索性常住在公社的办公室里,很少回到红旗村了。
这个夏天,兴泰也上了学。和哥哥比起来,小家伙显得特别的活泼,爱说爱唱,脑瓜儿也好使,什么东西一教就会。再加上三个孩子里他长得最像江海,大眼睛,虎头虎脑的招人喜欢,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小红人儿。
老村长李宝山年纪大了,想让出村长的职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江海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宝山的儿子一直在部队好多年没有回来,现在要把父母接过去,可这老两口子在屯子里已经住习惯了,又不想去给孩子添麻烦,就留在红旗村里种种地,铲铲草,乐得个自在。
年底的时候,江海和小云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又是一个男孩儿。恰巧刚刚安排好公社的工作,江海匆匆忙忙赶回了红旗村。
“江海呀,这回好,四个都是小子,给你凑够一桌儿了,这孩子小名儿就叫满桌儿吧。”一进门,正帮忙伺候小云月子的李婶儿就喜笑颜开的和江海报喜。
“婶儿啊,多亏了你了,又帮忙接生又给伺候的,真过意不去。”江海笑着和老婶子表达着感谢。
“你看你跟我还外道啥?我和你叔也就能帮这点儿忙。行了,快点儿看看你儿子吧,我给你去做饭。”老人家高高兴兴的忙着去了。
“哎!”江海答应一声走到了刚出生的孩子旁边。小家伙儿闭着眼睛睡得正香,兴国,兴泰趴在弟弟身边,大气儿不敢出一声,好奇的看着这个小东西。
江海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书,这是今年刚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给你们俩去看看吧。”
“嗯。”看到了新书,两个孩子很高兴。和爸爸一样,只要看到带字儿的就爱不释手,立刻抢过这本书跑开了。
“你这回来一趟是真难啊!”小云盖着厚厚的被,说完一句话就闭上了眼睛,也许是心里的滋味儿不好受吧。
“我也是脱不开身,这不有李婶儿照顾你吗?”江海虽然嘴上这么说着,可心里也觉过意不去,语气也温柔了许多。
“他们说等你回来再给孩子起名字,叫啥好呢?”小云小声的问道。
“就叫兴安吧。”名字江海早就想好了,就看是不是男孩。“他们哥儿四个正好是‘国泰民安’。”
于江海,郭小云,这对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被命运捉弄硬生生凑合到一起的夫妻,愣是凑足了“国泰民安”四个孩子。不管怎么样,于江海算是完成了给家里传宗接代的任务。从这一点上来说,小云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
人到四十又添了一个孩子,江海在工作之余回家的次数渐渐地多了起来。兴国和兴泰在学校里的成绩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人人都夸。尤其是兴泰,认的字还没多少,竟然把一本《毛泽东诗词》背了个差不多,越来越讨人喜欢,可就是这么个聪明的小家伙却惹出了一场大祸。
七月末的时候,地里的玉米正在灌浆,嘴馋的总会想着弄几穗青苞米填填肚子,解解馋,于是各个生产队都会派人“看青”,防止有人偷盗。
这天,正在放暑假的兴泰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疯了小半天,躲在树荫下乘着凉,叽叽喳喳的说着说着就说起了地里的青玉米。
“我看那些苞米好像能烀着吃了,要不大人们咋都看着呢。”小狗剩儿说着还连鼻涕带哈喇子的抹了一把。张狗剩儿是他爹,所以村里人图省事儿,直接把他儿子叫小狗剩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