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挖掘小分队离开这座遗迹之后,杰克逊重新来到了这处遗迹。
杰克逊开始取样遗迹各处的土壤,并且把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他为这次土壤分析设置了五个变量,分别是主要土壤类型(沙土质、壤土质、黏土质)、土壤密度(高、中、低)、岩石类型(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有机质含量(高、中、低)、恶灵碎片数量(多、少)。
杰克逊开始从挖掘小分队最早开始挖掘的位置开始取样,他确认了出土物品最多的位置,然后在附近找到一个未被挖掘的位置,设定坐标为(0.0),然后向下挖掘了三米深,并且把这个点的五种数据记录在案。在这之后,每隔200米,取一个点,继续深挖三米,将数据记录下来。如是在三,在第十四天的时候,杰克逊已经记录了15个点,测绘范围已达到(-2—2,-2—2)。通过对比、分析这个15个点的数据,杰克逊得到了以下规律:
1.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以黏土质为主。
2.东南方的土壤密度要明显小于西北部。
3.东南方的的岩石结构以页岩为主,西北方的岩石成分复杂,同时出现了变质岩和页岩。
4.东南方的土壤中的恶灵碎片随便比较少,颗粒也比较大。西北方的土壤中的恶灵碎片比较多。
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杰克逊提出了以下疑问:
1.为什么在湖边的土地以黏土质为主,而不是以沙土质为主?
2.为什么以黏土质为主的土壤环境里会出现变质岩?
3.为什么东南方的恶灵碎片比较大呈块状,而西北方的恶灵碎片比较小呈颗粒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