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book_text_content">
穆维周听柳青萍也认同自己,并且向皇帝和皇后推荐窦桃,一时觉得这个人也并不像自己所想的不明大义么,自然挺高兴。见皇帝和皇后没再多问,知道刚才的事情告一段落,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偷偷看了一眼旁边站着的刘炟,才发现他这个兄弟平静的站在那,一脸的宽和之色,你绝难看出他是不是也和自己这么紧张。穆维周见他的样子,还以为自己想多了。
明帝和马皇后听了柳青萍的话,彼此看了一眼,也没多问。然后明帝对静静站在旁边的太子说:“刘炟,这几天你在干吗?书读得如何?”
刘炟不慌不忙的回答道:“父皇,儿臣这几天正与桓郁老师学《易》。告一段落后,儿臣准备进行一次田猎。”
“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你是需要多参加一些田猎。”明帝道,“你刚才说正在和老师学《易》,我问你同人卦可学了?”
刘炟听了微微一躬道:“回禀父皇,同人乃易卦第十三,儿臣也已学过。”
“哦?”明帝听了,来的兴趣道,“如此说来,你给朕讲讲吧。”
穆维周听了暗叫厉害。这个皇帝老爸一听太子儿子学《易》,就能点到具体的卦象,这个太子儿子也不含糊,不但气定神闲的马上指出是第几卦,好像还胸有成竹。穆维周之前也翻过《易经》,只是没翻几页,就已经被乾、坤、讼、师什么的搞的头昏脑涨,至于什么同人,根本听都没听过。心里不由给刘炟捏了把汗,心想怨不得刘炟不愿意在家,他这个皇帝老爸见了面就考试,而且还考这种听起来都*的内容,谁能受得了啊。
其实他也是想多了。穆维周之所以对《易经》有那种感觉,也是难免的。社会不同了,东西方几千年的探索,《易经》这种朴素的思想方法论述,具体成各种明确的理论,比如它里边隐含的辩证法就已经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看起来纷杂的卦象,也化为“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牛顿说过,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在你需要吃饭的时候,能够学会使筷子就行了,也就没必要直接去森林里伐木了。那是伐木工人要做的事情。再有,《易经》作为学问,已经多少年,配套的解释说明,不比高考的教辅书少,穆维周在全无基础的情况之下硬啃书本,他身上那点对《易经》的热情,让他根本走不出几步。
对于刘炟却不一样。他从小像学习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循序渐进的学习那些东西,又有天底下最好的老师辅导,在他看来,皇帝老爸的提问,也许并不比解一道二次函数困难。只见他稍微思考了一下说道:“儿臣以为同人卦阐述的是团结方面的问题,此‘同人’与史伯、孔子所说的‘和’,异曲同工。就像‘同人于野’所言,如果一个人真做到了团结了所有的人,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但天下的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怎样团结所有的人,又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要想获得团结的局面,首先要明白世间有正道,这种正道也是天道,是所有人最终都必然遵守的,它不会因为人的想法,发生改变。正道具体说来就是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儿臣以为‘仁、知、勇’构成君子之心。以君子之心追求团结,就是在正道中追求团结,他追求到的团结也是真团结。追求团结的人就要有团结的态度,要有包容的心态,要主动地去追求团结。一个人如果心存天下,他就不能着眼于眼前和宗族亲近的团结,而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宽,放得更远。追求团结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正道。在没有获得最广泛团结的时候,就不要急于行动,要多工作多思考。追求团结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人们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反复,所以要讲究方法,凡是不做绝,处处留有余地,这样就能够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共同战胜困难之后的团结,就是真正地团结了。如果一群人真正获得了团结,即便没有做成什么具体的事情,那么他们至少也会很快乐,如果没取得成功,也只是未得其时罢了。”
不知为什么,在刘炟说这些话的时候,穆维周想到了党的革命史。他真没想到原来让人头昏脑涨的易经里边,说的竟然是这些道理。更难得的是,自己这位太子兄弟,竟然深入浅出的直接讲了出来,他不由为自己能拥有这么一位结拜兄弟而高兴。
明帝听了刘炟的话,像是也很满意,捋着胡须点头微笑道:“听你所言,倒像微其意,也属难得。你青春年少,切不可自满。《礼》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你可明白?”
刘炟听了微一躬身道:“儿臣明白。只是……”
“只是什么?”明帝看着刘炟温和的道。
“只是儿臣虽知道其中道理,真做起来,却是极难的。如果当真按照这些道理去做,是何结果也未可知啊。”刘炟有些谨慎的说。
柳青萍和穆维周听了他的话,知道他说的是昨天强出头拉架的事,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正待看明帝怎么说时,却见明帝一下严肃起来道:“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是无咎矣!”
刘炟见状,忙点头称是。穆维周听了心里好笑,心说原来天下的老爸都是一个样子,就爱动不动耍权威,别管你是皇帝还是副校长。
他正想着,就听明帝说道:“穆维周,你救朕有功,朕应该好好赏赐于你。你倒是跟真说说,除了武功,你还擅长做什么啊?”
明帝说了这句话,穆维周道还没什么,柳青萍早已按耐不住了。她认为今天之所以来见皇帝,让穆维周讨个差事就是重中之重,什么推荐人才,什么匈奴对策,那顶多算加分项。皇帝才不会因为你说出了平定匈奴的对策,就会让你当将军呢。她知道,在皇帝决定召见穆维周之前,心里其实有了给他什么赏赐的决定。通过今天的交流,只不过是确定一下自己的想法,走走形式。只是穆维周表述对匈奴看法时,有些太过出色,她也担心万一皇帝意气风发起来,真派穆维周去大漠戈壁去打仗,那也不好玩了。于是笑嘻嘻的抢着说:“皇帝伯伯,青萍听他私下说起过,大汉要下大力气发展民生,要不您就在这个方面给他派个差事吧?”
柳青萍刚说完,就听一直没说话的马皇后接口道:“萍儿不许胡闹,让维周自己说,一切有皇上定夺!”
柳青萍听马皇后这么说,心里已经明白了。穆维周来之前,这个皇帝伯伯果然已经有了打算,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估计不会让穆维周去她刚才提出来的民生领域。想到这不由吐了吐舌头,安静地站到一旁,不发声了。
穆维周听了柳青萍的话 ,知道她是要给自己帮忙,却哪知道她背后有那么多心思。听到马皇后要他自己回答,她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从小到大他的事情都是被父母安排的,大事小事好像从来没拿过主意。现在明帝虎的一问他擅长做什么?他还真含糊了。你说他擅长武功吧,自从和贾地交过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武功其实挺差劲的;你说读过一些诗书文章,有些思想吧,和王充、班固甚至刘炟比起来,也什么都不是;想来想去,自己这两年好像就是在玩游戏上,有所收获,可在一个连电都没有的时代,这算什么长处呢。穆维周着实低头想了一会儿,憋了个脸红脖子粗之后,抬起头对明帝说:“皇帝陛下,我之前没想过自己擅长什么,您这一问,我仔细想了一下,才发现我还真没有什么擅长的。就连刚才你说的武功,和高手比起来,我也不算什么。我看你还是别给我派差事了,到时候万一我给搞砸了,就不好了。救人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没什么。当时即便不是您,我可能也会出手帮忙,更何况知道您是个好皇帝。”说完又低下头去。
穆维周这段话说的很诚恳,毫不做作,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出他是发自内心的陈述自己确实不能履行什么工作,并不是为了投机。明帝听了穆维周的话,再一次有些意外。在他的印象中,见过他面的人,无论老少良莠,有无才德,几乎都想尽办法希望在他这获得机会利禄,很少有人像穆维周这样,想了半天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就拒绝的。而且他能看得出,穆维周一番话却是发自内心。明帝仔细看了一下穆维周,忽然有了奇货可居的感觉。
其实现在穆维周的心情很差。刚才明帝问他擅长什么,他也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自己最后归结出的答案,竟然是一无所长,什么也干不了,不觉很难过。在没有这个机会之前,他总觉得自己很有本事,想法与众不同,读过很多书,个高身体好,真到事到临头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大废物。想来想去,稍有自信的地方到是自己因为家教的原因,品格还行,可哪有自己说自己是好人的,就算是好人也不能当饭吃啊。想到自己自欺欺人的活了这么多年,穆维周只感觉后背发凉,如芒在背,心情别提有多糟糕了。其实穆维周也把自己想的太过了,先不说做任何事情归根到底是落实在做人上,就说他的武功、他的才华、他对人和事的见解,都高出一般人。可他却选择把自己的长处和这个世界上在那个领域最厉害的人去比较,难免会失去信心了。从这一点来看,往好了说穆维周是要强,往坏了说,是他的心理建设不到位。人嘛,量力而行,没必要让功能把自己框住了。可穆维周却不知道。
明帝捋了捋胡须,平和的道:“维周你也不要太过自谦。萍儿说你在发展民生的方面有想法,你倒给朕说说看。”
穆维周那天说发展民生,完全基于东汉与现代的纵向比较,是他想当然的说法。柳青萍之所以提出来,也是怕明帝要穆维周去戍边。明帝因为刚刚听过穆维周开诚布公的一番话,对这个说法却信以为真了。以穆维周现在坏心情,直接了当的跟皇上说那只是自己想当然的看法,他觉得无论结果如何,自己倒无所谓,可那样势必会影响明帝对柳青萍的看法。人家为了帮自己,结果自己却让人家受过,他穆维周做不出这种事。上大学那会,实在闲得无聊的时候,他也想过怎样提高民生。归根到底得出一个谁都可能得出的结论——提高生产力。可眼下跟明帝说提高生产力,无疑就太搞笑了。忽然他想起《后汉书》里好像读到过不允许杀牛的事,又想到从广陵来的路上见过的农人耕作的情景,突然有了个主意,就整理了一下心情说道:“皇帝陛下,我在这方面其实也没太多想法。只是我发现咱们大汉在耕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靠的是人力,无论是拉犁还是运输,为什么我们不能养更多的牛,让牛来做这些事呢?牛总会比人有力气,那样种粮食的地方都会大一些。”
穆维周说完这话之后,就连一直静静站着的刘炟都眼睛一亮。他的这种表情变化,自然没逃过明帝的眼睛。明帝微微一笑,对刘炟说:“太子,你看穆维周这个想法怎么样啊?”
刘炟微微一躬道:“儿臣以为,他的这个想法不错。只是有一点,百姓贫苦,儿臣担心他们养得了牛,却买不起牛。”
穆维周听了忽然想到前两天乡下小姨家通过分期付款买拖拉机的事情来。本来小姨家也买不起拖拉机,但是国家好像给了优惠的政策,允许分几年的时间还清拖拉机款,而且他们村上的合作社和帮他们垫付了一部分首付。因为有了拖拉机,小姨家包地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去年过年的时候去小姨家拜年时,听说虽然就算多包地,几年之内也不可能赚什么钱,但等拖拉机的贷款还清后,每年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现代社会的拖拉机不就是东汉时候的牛吗?
穆维周想到这,也没等别人说话,直接道:“我倒是有个办法。就是、就是不知道符不符合实际情况。”
明帝本来也和刘炟一个心思,听说穆维周有办法,感兴趣的道:“哦?什么办法?你说说看。”
穆维周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百姓虽然买不起牛,但是皇上买得起啊。皇上可以养很多牛,然后发给百姓用。到一定时间之后,百姓可以决定把牛买走或者付给租金。我想如果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怎么也能让播种面积扩大一倍吧?几年下来,百姓应该都能买得起牛的。如果到时候还买不起,就把时间定的再长一点。”穆维周说完了,自己也觉得想了一个好办法。
刘炟听了穆维周的话,明显有几分兴奋,向明帝一躬道:“父皇,儿臣觉得这是一个办法,百姓一定会因此得到便利的。”
明帝何尝不知道这是个办法。如果每家每户都能有一头牛,别说产量翻一倍,就是两倍三倍也未尝不可。这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竟然解决了这么大的一个问题。但像穆维周那样说的去做肯定不行,这件事真要做,还得要找自己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臣们深入探讨,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行。此时明帝突然有了一个烦恼,他有点后悔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建了北宫和司徒、司空府,那些钱要使用来养牛……
明帝想到这,越发觉得穆维周不可多得。当然他也清楚的知道穆维周的弱点——本性善良,因为年轻而不大自信。当下明帝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有些兴奋的太子道:“太子,你给朕看看这个穆维周怎样?”
太子听了他皇帝老爸的话,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如果真要知道自己对穆维周的评价,肯定不会当着穆维周的面问这话,这明显是要在穆维周面前给自己做顺水人情。刘炟心说,你却不知道我和穆维周之间业已不需要这样的顺水人情了。刘炟心里想着,脸上却恢复了平静,温和地说:“儿臣与穆卿家素未平生,实在不好判断。若根据刚才穆卿家所言来看,他倒算得上有公心仁义。”
明帝听了哈哈大笑,一转头对穆维周道:“穆维周听封!”
穆维周听了一愣神,不由自主的朝着明帝跪了下去。旁边的柳青萍微微伸长了脖子,关注着明帝接下来怎么说。
“穆维周德行谦厚,公心仁义,救驾有功,朕封你为太子庶子,秩比六百石。钦此。”
穆维周听明帝说完,叩首谢恩。但是太子庶子是个什么官,自己也不大清楚。秩比六百石他倒是知道,意思是一年的俸禄是六百石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