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老人便操作了起来,面团家小竹刀在老人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就出来了一个雏形,然后是用彩色面团添加头发、眉毛瞳孔、嘴唇以及衣服。
大概也就是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一对手掌大小的面人儿摆在了司徒面前。
“真像,真的太像啦。老爷子,您这手可真是神了。”司徒不禁夸赞了一句。
老人面带笑容,继续着手上的操作。
司徒问道:“老爷子,多少钱?”
老人说道:“一个十块钱。”
司徒掏出来一张百元钞票放到了钱箱了,老人打算给司徒找钱,司徒阻拦道:“老爷子,不用找了。您这手艺十块钱太便宜了。”
老人耿直的说道:“不行。十块就十块。”
方清说道:“司徒,你拿着吧。老爷子脾气犟得很。”
见老人伸出的手一直没有缩回去,司徒也只好将零钱接了过来。
司徒边走便说道:“这老爷子的手艺可真牛,要是能够有个系统的学习,估计早雕塑上面会有很高的造诣的。”
方清说道:“我们这地方比较偏,老爷子年轻那会时局动荡,哪有机会去学习。老爷子不愿意多要钱,也是对自己手艺的尊重。”
方清虽然没有再往下说,但是司徒也理解了方清的意思。老人的手艺好归好,但是他不想别人以手艺好的理由多给钱,这在他看来,可能是一种施舍。艺术虽然可能会让人的生活清贫,但是精神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就凭这一点,司徒就佩服这老人以及方清这种热爱艺术的人。
司徒叹气道:“哎,民间出大师啊。”
值得一说的是,这水乡的土地的确是太过珍贵,这道路很狭窄,不过修的却非常的好,都是一水的石板路,走着走着就能看到有些地方有石雕,以及木质围廊。方清介绍这些最起码都是清朝末期以及n时候留下的装饰物。
在大街转入了一个胡同,又拐了两个弯,便听到有咿咿呀呀的吊嗓子的声音。
司徒不懂戏曲,这高亢、尖锐的调门初听是没什么意思,一个字基本能唱十几秒钟你都听不到下文,但是仔细一听的话,却很有韵味,比某些没有营养的络喊麦强多了。俗话说嘛,经久且流传,能够流传到现在,那都是经过岁月的磨砺的,不好的东西早就被遗忘了,流传下来的才是好东西。
原本狭长,仅容两人并肩行走的窄胡同,再穿过一个弯来之后,给司徒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面前居然是一个将近一千平米的小池塘。池塘周围有一圈石板路,一条水道连同这里,水里还有几只小鸭子戏水,池塘边有几个妇女在用棒槌敲打着衣服。边上则是一座座古朴的徽派民宅。
方清领着司徒到了一所宅院前,这所宅院在这里算是最大的了。房子和院子加起来得有一千多平米。气派的门廊上面一个红木牌匾黑漆大字写着方宅二字。
唯一不协调的就是门口东侧的墙上开了一个小窗口。
方清解释道:“这是戏园子开眼的时候卖票的窗口。”
这里随时卖票的窗口却十分的惨淡。已经是临近傍晚,按说应该是戏园子要开演的时间了,居然一个买票的都没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