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一看就知道这就是个干活的,没有经历过大场面。于是,就特意的给师兄起了一个头。
“说说当时的发现经过。”
听到市长的话,师兄也反映了过来,虽然依旧激动,但是已经可以正常回答问题了。
“我们在进行发掘的时候,在去除了一块儿无关的泥土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金属物体显露了出来,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是个什么东西,继续向下挖,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发现。只是知道,这个金属物体是青铜的,还没有到他的根部。这个时候,老师让我们在他的对角处进行发掘,很快的就发现了另一个巨大的金属物体,两个金属物体在材质和形式上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鼎的两只鼎耳。”
“当时发现第一只鼎耳的时候,我们三个正站在这里讨论这个大坑的作用以及下面会有什么东西。见到了第一只鼎耳,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巨大的金属物体应该是个什么东西,黄奎提出可能是个大鼎,这个时候,向下挖掘了已经有一段深度,没有什么新的发现。黄奎提出,在另一面的他的对角处发掘一下,如果是个大鼎,一定有着另外一个鼎耳,于是,就开始转换方向,很快就看到了第二只鼎耳。我们就确定,这是一只青铜大鼎。”
老师接过师兄的话开始讲述我们当时判断的经过和想法。
“你们怎么会说他是大禹九鼎呢?”一个文化专家问道。
“一个是这个大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大鼎,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大的金属物品,估计他的直径要有三米左右,我们测量过两只鼎耳之间的距离,所以有这个结论。第二,这里是东周的王陵遗址,大禹九鼎就是那个时候失去踪迹的。再加上以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水平,要铸造这么大一个青铜器,那是十分艰难的,不。可以说是用举国之力才能够做成的,所以,只能是大禹九鼎,至于,是九鼎之一还是只有这一个,那就要等大鼎出土以后,经过鉴定才能做出结论了。“
老师很严肃的说出了他的推断。就连我都能看的出来,老师和这个发言的问话专家之间有*的味道。很明显的,那个专家在挑刺。
“在老师去迎接你们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所以,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也可以支持这个论断。”这个时候,我的那位师兄补充了一句。
“额?又有了什么新发现?”文物局长问道。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完整的花纹了。原本过发现的鼎也好,其他的青铜器也好,上面的花纹大都是装饰性的,这个和他们不一样,应该是写实的,和那些装饰性的花纹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也有一定的变形,但是大都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动物,还有着人的形象出现,和记载里的大禹九鼎大致吻合。”
“是么?能下去么现在?我有点迫不及待的看到他的样子了。”听到这里,大局长有了极大的兴趣。
“现在下去,有点危险,有些地方还没有加固,但是,我们也拍了许多照片,你们可以看一看。要等到加固了才能下去。”师兄说着,递过来手里拿着的数码相机。
“别说下去了,就是现在的情况,恐怕发掘都得停止了,这个大坑有点特殊,不加固的话,在进行发掘就有危险了。”老师接着说道。
局长能够带队过来作指导,也不是一个门外汉,他看看大土坑,以及里面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巨大鼎耳。点头赞同的说道:‘是啊,整个土坑都是夯土而成的,不做加固,是有危险,这么大的青铜鼎,看直径就知道下面还深。不要着急,东西既然露出来了,就跑不掉,把前期工作做好了,爱能更好的解读历史,发现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东西。不着急,慢慢来。”
他的话让那些急于下去见识的专家们没有了下去的想法。何况在考古来说,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有点违规了,单一的目标,这么深的大坑,还有那个巨大的青铜鼎,这样是不被允许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规模的探孔以后,掌握地下的大致情况,然后开始一层一层的去除泥土,把最原始最本来的面貌呈现在眼前。
只是,这不是突然塌陷形成的么?再说了,有了大发现,稍微过线一点,没有人会说什么的,但是,以后再这么做,那就是故意了。有人要发难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