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最新地址:www.88dushu.net
88读书网 > 明穿的蜗牛 > 第27章 建州,这是要包饺子吗?

第27章 建州,这是要包饺子吗?

二十七章建州,这是要屠城吗?

皇太极的打算:虽然与明军交手一败再败,但是那都是因为国师在大明的作用非常明显,完全改变了大明的武力,那么现在,国师已经到大金了,只要大金能够支撑住,不说打败大明,只要打个平手,让大明无法再对大金用兵,然后再徐徐图之,几年后,未尝不可反攻大明。

而且,这几年也不是白打的江山,皇太极早已在朝鲜布局,将朝鲜的小朝廷搞得乱七八糟,扶持亲大金的傀儡大君上台,所有亲大明的势力大部分都被清算了,就算在与大明交战不利,在朝鲜南部建立新的大金国也并非不可能,皇太极深知后路的重要。

另外,后金这几年打仗也并非完全依靠武力,头脑是很重要的东西,打仗未必就是武器好就能胜利,何况大明火器还是怕下雨的。

如果能将明军引致萨尔浒,周围地势险要,天气因密林而经常下雨,这样明军的战力便会大打折扣,关键是明军现在进军速度太快,可以说后金几乎没有准备,这才是主要问题。

当然,国师既然是统兵大元帅,那么这个问题交给她好了,于是皇太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国师,国师欣然接受,还说此计甚好。

然后用脑电波告诉万历,万历心中突然一个激灵,传说中的萨尔浒这战还是要打吗,不过也好,这次可不一样,顺应历史,但也要看双方的实力,现在可不比以前,后金选在这里可能是天意让我把这段惨烈的历史纠正过来。

但是,皇太极可能不知道,我这次派的部队可不只有10万,也不只是一路,因为修改了作战计划,原来的后备军现在成为另一支攻打后金的主力了,那可是20万人哪!

后金目前所有战兵总共也才25万人,大明这次去的却有30万。

最关键的是万历还有一项秘密武器,这是徐光启和他的科学院最近才发明的,这个秘密武器是掷弹筒,也就是小型迫击炮,不过是单兵型的,迫击炮是几个人才能使用,也可以发射手榴弹,但是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万历给的是仿日军八九式掷弹筒图纸,老徐不光造出来了,而且还解决了发射手榴弹气密性问题,并且按万历的要求,生产了化学武器,当然这是比较原始的化学武器,就是在弹头内加胡椒和辣椒还有石灰,现在化工业很发达,为了生产水泥,大量生产石灰,所以这些东西和手榴弹一起配套生产,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完全保密,直到出发前才让人拿到部队,不过操作简单,反正和远程手榴弹差不多,一学就会,至于打得准不准不重要,因为配得多,弹药也多,就在战场上学吧,反正不难掌握。

掷弹筒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日本掷弹筒口径50毫米,有两种型号。

主要区别在于抛射筒长度,侵华日军主要装备抛射筒为25.4毫米的掷弹筒,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配备一个机枪小组(有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有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班。后期为一个小队一个掷弹筒,一挺轻机枪。

因为发射准备时间短,还被广泛用作指挥部自卫火器。弹头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掷弹筒重量相对德国的要轻一些。

日本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性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轻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在实战中,日军多次违背海牙公约[1]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

中国军队缴获掷弹筒后加以仿制,因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400毫米。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掷弹筒攻击范围:介于手雷和火箭筒之间的武器。弹药量:携带弹药量为2枚。并且掷弹筒的弹药可以选择为投掷蝴蝶雷(一种轻型反步兵地雷)着弹点直接形成小型地雷,在防御战时会有很大用处。可以设置武器的架设时间.攻击方式:抛物线攻击。挂件:可以加装瞄准具,加长炮身增加攻击距离。

发射时先由射手先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

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发底部发射炸药将榴弹射出。

由于底部的发射药未变,靠调整掷弹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

随着兵器的发展,掷弹筒渐渐被准确度高的枪榴弹、火箭筒和迫击炮所取代。

日军在二战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

1.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装弹八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的多。由于重量轻,掷弹筒小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2.威力不错,造价低:

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十人,这个威力对于50毫米口径来说还是不错的。

掷弹筒对技术成熟的日本来说,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质疑:日本陆军兵器本部于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调整之兵器临时价格表(甲)中,三八式步兵铳《38大盖》价格是90日元,十年式掷弹筒是97日元,新款的*八*九*式重掷弹筒是244日元,怎么会比步枪便宜呢?)而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基本相同也是极为廉价。如此的价格相对掷弹筒的不错的战绩来说,简直是太便宜了,在二战期间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国军部队。

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曾经普遍使用化学武器,直到今天还有数十万枚化学炮弹留在中国东北没有处理。日军中一般把化学武器叫做“决胜武器“,他们认为化学武器对于防守非常顽强但是基本没有装备防毒面具的中国军队效果极佳(日本防化部队每个人都配有防毒面具),可见其重要性。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使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日军遭遇国军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伤亡,日军无视人权与海牙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伤害。

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

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地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

万历本来还开发了一种爆炸连发钢弩,但是生产工艺要求高,大批量成本太高,于是暂时给小曹将军配发了5000套,由他的亲卫军列装。

并且,在化工厂可以生产硝化纤维和钢的批量上来后,全面升级和大批量生产火炮,全部用铁铸法,当然后来用的全是钢模了,基本上生产出来的迫击炮可以类似于近代的威力了,而且因为万历的先军政治,很短时间内,全国建起了数家大炮制造厂,而且成立了许多炮兵学院,因此,不但造炮的速度飞快,而且炮兵部队也规模化了。

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该炮从炮口装弹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基本情况

迫击炮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在海战中也被用来作为深水炸弹投掷器使用。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是一种小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六七式迫击炮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1]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编制共140人,分为3个排和1个连指挥部。每排有3个12人的步兵班和1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1门60mm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介绍

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其特点:

一是射角大,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小射程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二是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

三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折叠编辑本段战斗用途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情况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折叠编辑本段常见口径

60毫米-美国m-2、m-224(朝鲜战争)。

81毫米-英国l-16、美国m-252。

82毫米-苏联发展的口径,可使用敌人81毫米的炮弹,但敌人的81毫米迫击炮无法使用这种炮弹。

100毫米-中国现役团营属迫击炮口径。

4.2英寸(107毫米)-最初用于美军化学兵部队,又称化学炮。

120毫米-中国1964年式、1986年式。

折叠编辑本段炮弹结构

迫击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钣及瞄准具四大部分组成。炮身可根据射程的远近做不同的选择,炮身长一般在1~1.5m之间;炮架多为两脚架,可根据目标位置调节高低和方向,携行时可折叠;座钣为承受后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时与两脚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击炮体的作用;瞄准具多为光学瞄准镜,刻有方向分划和高低分划。

与其他常规火炮相比,迫击炮的主要特点是:

(1)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

(2)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

(3)质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强,中、小口径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

(4)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迫击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口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质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者依靠其自身质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底火被击发后点燃炮弹尾部的基本药管,随后捆绑在弹体外面附加药包内的火药亦被点燃。虽然炮弹与炮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炮弹滑落,但是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出炮口并飞向目标。迫击炮的这种发射原理决定了迫击炮弹不能与炮管紧密贴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线使炮弹产生旋转以稳定其飞行方向,转而使用尾翼稳定装置来保证其飞行姿态。因此,所有的迫击炮弹均带有尾翼。典型的迫击炮弹在结构上除尾翼外,还包括引信、传爆管、炸药、弹体、闭气环、基本药管、附加药包、底火等零部件。

美国m82181mm迫击炮弹,为m252迫击炮的标准配弹,用以对付人员、掩体以及轻型装甲目标。其弹体为薄壁钢制成,采用碰炸引信,装配时将引信螺接在制有螺纹的弹体头部,尾翼螺接在弹体尾部。尾管底端制有内螺纹,装入基本药管并与底火螺接。可通过调节附加药包数量获得5种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m82181mm迫击炮弹诸元

全弹长338.3mm

全弹质量4.14kg

膛压≤49.4mpa

最大射程5900m

杀伤范围20mx15m

折叠典型

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口径较多,有51mm、60mm、81mm、82mm、105mm、107mm、120mm、160mm和240mm等近10种。

迫击炮按质量可分为3种类型:轻型迫击炮,口径在60mm以下,全质量不超过20kg,最大射程2600m左右,装备连、排或班级;

折叠中型

口径在60~100mm,全质量在34~68kg之间,最大射程6000m左右,装备营、连级;

折叠重型

口径在100mm以上,全质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000m左右,装备团、营级(个别装备师、旅级)。

按运动方式分,迫击炮又可分为便携式、牵引式和自行式3种。

轻型迫击炮一般由单兵携行,中、大型迫击炮可根据作战环境配备炮车牵引或设计成自行式。

折叠轻型

中国p89式60mm迫击炮是典型的轻型连属迫击炮,由单兵携行,用于山地和丛林作战,迫击炮击炮中通常每连装备2~3门,已列装全军。

p89式60mm迫击炮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射程远、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于1987年初装备老山对越作战前线部队,屡建战功,表现不俗,是世界上普遍公认的名炮。与同口径的法国mo-60l式和芬兰泰谱勒式迫击炮相比,我国的p89式质量更轻,射程更远。

中国p89式60mm迫击炮主要诸元

口径60mm

初速203m/s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88dushu.net』
相邻小说: 小时候——姥姥的故事 风起九四 幻影龙图 蜗行者 天纵神皇 永恒通神 捡个女帝做老婆 妖孽王爷的废材小王妃 超级塔防系统 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