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求您直接赐死奴婢吧!”宫女哭求道。
“那怎么行?你还要出宫,替夫人感受那美妙的雪景呢。”他挥了挥手让人快执行他的赏赐。他送的礼物真好,耿夫人一定会高兴的。“对了,”他对着房里跪着的人说道:“出宫前要是那位贱婢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你们都要偿命。”
**
早朝时,承佑要以皇后的礼节安葬,这是他能为她做的最后一点事。
这是杨邠那老匹夫竟然又站出来说道:“皇上,耿夫人不是皇后,不能这样。这坏了规矩。”
“朕已经答应了她如果她降下皇子就封她为后,本来也就是三个月后的事,朕坏了什么规矩?”
杨邠跪下道:“她升天时还不是皇后,就不能用皇后礼仪。老臣请皇上三思。”
又来这套,承佑很恼火,“当初用皇后的仪仗接她入宫你不许,朕依了你。后来朕想封她为后,你又不许,朕又让步。现在她人都走了,朕只想遵守与她的承诺,你还是不让。杨邠你不要欺人太甚!”
杨邠坚定地说道:“就如皇上所说,耿夫人已经走了,又何必现在坏了规矩?只有皇后才能用皇后的葬礼。先帝留下老臣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替您着想。”要不是因为他们,耿夫人怎么可能不是皇后?
难道大汉皇帝窝囊到连这么个简单的承诺都遵守不了吗?承佑,不,是大汉皇帝从龙椅上起身,叫道:“杨邠!你真的不打算让步?”
“老臣求皇上三思!”杨邠又让朝上群臣一起跪拜道。他们这是想造反了!他们根本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大汉皇帝真的想下令杀了杨邠,可是现在杨邠的党羽太多,一切必须从长计议。大汉皇帝静静地坐回龙椅里,“好,杨大人,你说的是,朕听你的就是。”杨邠,走着瞧!
*——*——*——*——*——*
早朝时发生的事,李业已经听说了。所以当他听到他外甥召见他去御书房议事,他一点也不惊讶。可是当他听到他外甥想把那几位辅助大臣都杀了,他冒了一身冷汗。这可是大事,如果事成了,那李业可就是整个朝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了,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认真地考虑一番后决定这风险能冒。
“皇上,我们一定要多加小心。杨邠可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现在。您也知道他和郭威的关系很好,都快成亲家了。”
“那又怎样?”外甥面红,愤怒道:“郭威最该死!耿夫人的死,他也有份!”
“皇上息怒,您忘了我们还需要郭威平定凤翔吗?”
“朕不管!朕就不信大汉没有其他大将!朕要郭威现在就死,要他们都死!”
如果没有郭威,王景崇要是再请蜀国来助那可不得了,国没了,对李业没好处。“皇上,郭威和杨邠都会死,只是需要等内乱平定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想耿皇后若知道您为了给她报仇,却丢了皇位一定会伤心的。”
他听到李业提起耿夫人后,果然安静下来,悲痛地说道:“她不是皇后。”
“形式上不是,可是在我心里,她早就是皇后了。”这话他那外甥一定爱听。
他眼里落下几滴泪,说道:“就听舅舅的,你可有计策?”
李业想了一阵子,有了良策。“这段期间我们一定要对杨邠他们特别好,免得打草惊蛇。皇上可否同意?”
他皱着眉,说道:“只要能顺利杀了他们,朕勉强同意。”
李业微笑道:“我们一定要几乎同时杀了这几位辅助大臣,免得走漏风声让谁逃脱或起反心。”
“说来说去,问题不就出在郭威身上?”外甥急躁地说道:“等凤翔稳定了,把郭威招回,杀了便是。”
“不行。”李业反对道:“郭威狡诈,先不说若是单单招他一人回来会让他起疑心,就说禁军对他的印象不错,万一杀了他,我们窝里反怎么办?”
“那该怎么办?”
“我们之前就决定不能让郭威回汴京,这个计划不变。我们可以趁机对禁军好一些也同时慢慢削减辅助大臣们的实力。”李业淡定地说道:“然后派一些杀手暗杀郭威,又快又干净。而且就算他的士兵想报仇也必须长度跋涉,我们有的是机会防范。”
“不!那太便宜他了。”外甥激动地叫道。“朕要他像耿皇后那样受尽折磨后再死。朕会写密信给其他将军们,让他们领兵捉拿郭威,把他带回让朕亲自动手。”
李业想了想,揉了揉胡子,“皇上,很多将军都是郭威的朋友。”晋阳军的首领张将军就是个好例子。“如果您下令让他们杀了郭威,他们反而向郭威泄密,那后果不堪设想。”李业一手握拳,敲进另外一只手的掌心里。“有了。”
“快说!”这外甥的语气什么时候开始这么不客气了?李业也不去多想。
“我们就利用郭威身边最亲近的人。”李业感到骄傲,这么好计谋也只有他想得出来。“皇上还记得前日我圈出来的三人当中哪个不是郭威的血亲吗?”
“那个叫张什么来着?”
“对,就是张永德。郭威绝对意想不到张永德与张家军会背叛他,”李业点头道。“就算他们不能擒住郭威,也会使得郭威大伤锐气。这样我们就可以派几个忠于我们的无名小将去抓他了。”
外甥眼睛一亮,“可是怎样才能让那个张永德背叛郭威?至高无上的权利、黄金万两、还是佳丽三千?”
李业轻轻一笑,“不用三千,一位足以…”
*
------题外话------
其实“夫人”已经是皇后下来最高的妃位了。
历史上,杨邠确实因为不让刘承佑以皇后礼节安葬耿夫人而得罪了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孔子说的。真的孔子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但是后人不知道怎么就改了。据说真的历史记载,这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是明朝,也就是说我曾经看过的一本史书错了,秦始皇的大儿子临死前不可能说这句话。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