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巫师都说不出所以然,有的说本该如此,有的说是祖上传来的规矩。
共工慢条斯理地向他们解说:“神台上供的都是祖上神灵的祭品,属于与阴间沟通的礼器,在参拜时不能见阳光,所以神庙要建顶盖。神台前一定有许多人祭拜,要留下很多空间,神台就必须在神庙里的一边。把神台安置在靠北,中午时的阳光就不会射进大门照到神台上的神圣供品。”
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共工得意地说,“由于我们的神庙将建造得较高,正门和东、西两面的门上应该都安置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以阻挡阳光可能的射入。”
他们连连称是。这时的神庙都还没有“窗子”的概念,大多是矮墙,或者在墙上挖有很大通风的空框。神庙的“门”也没有能合上的东西,只是能让人直来直去的空挡。想要造较宽大的建筑,如此的空挡,太阳光一定会照射到里面很深的地方。这块木板有其重要的遮光作用。
“但是,”共工接着说,“由于这些木板将在神庙前面最显眼的部位,请仓颉或你们哪位大神考虑画些或刻些图腾图案或什么标记符号,以显示这个建筑的身份。”
颛顼听了频频点头,立刻指示仓颉去办。这其实就是匾额的来历。
第二天上午,共工来到黄土广场,他和几个手下手捧着几大包前几天运走的草木灰。他以那柱子为中心,以最远的东、西两根木棍,以及各木棍拉成弧线的北端,三点为准绳,用草木灰在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正方形。
正方形的线条是台基的边界,他叫那些奴隶们运在方块内土垒成台阶、台基。直到那跟柱子被土埋没的时候,这就是台基的高度所在。
正方形也是共工从两河流域那看来的。两河流域人(和欧洲及周边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敏感。正方形在西方人看来有着庄重、稳健的神秘感,这也包括,或可能起源于埃及的金字塔。直到读者的时代,他们的陵墓、祭祀堂,从整体到细节还是倾向正方形。
华夏民族没看重这个,东方人对线条很敏感。
由共工这个神庙正方形概念引申出去,颛顼的陵墓也开始用正方形,以后帝王的陵墓演变成繁体的“亚”字形。看到吗?他们总喜欢有复杂的曲直迂回线条。带冠的帝王是第一位,躺在土地之下的帝王是第二位。由此引申到“冠军”、“亚军”的概念。
再后来的神庙、陵墓或其它建筑逐渐不再纠结于方形,多边形也行。只不过是建筑材料和工艺易于建造矩形房屋。若不是这些限制,他们更倾向建造流动错落、分割不同空间的建筑。
当然共工也没有忽略有熊氏族的传统。他考察了原来旧神庙的细节,与自己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尽量保持有熊氏族的传统观念。例如那些巫师提出用12根柱子,分别代表这他们所认识的周边12座山。这些山支撑着“天”是神庙的内顶,台基就是“大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