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释慧月和尚做完早课,见闲来无事,便举着火把,想独自进入洞内探究一番,不久就来到一处不小的石室前,这间石室被两扇石门牢牢地封死,两扇石门对合在一起,正好拼成一副完整的禹王拜寿图。
碰巧的是,释慧月对这幅禹王拜寿图非常地熟悉,这倒让慧月和尚感到非常的惊奇。因为,在他每天打坐的禅堂里,同样也挂了一幅禹王拜寿图,而且已经老旧的褪色,长出了许多黄黄旧旧的褐色斑点,也不知在墙上挂了多少年。
释慧月看不过眼,便找来一幅达摩祖师行禅图将其替换了下来,不料,这事被老和尚发现以后,当场大发雷霆。
所以,这幅老旧的禹王拜寿图,便一直挂到老和尚圆寂也没有再换,不过现在是睹物思人,也不再想换了。
记得是在一次在早课之后,老和尚似乎变得非常地疲惫,语气凝重地告诉他:“慧月呀!师傅年事已高,恐怕也不久于人世了,有些事情也应该告诉你了,将来你好多为师兄分担一些责任,这样吧,等晚上我的精神好一点,你到禅堂来,我将一些关于禹王拜寿图的秘密要告诉你……”
那料,当天下午老和尚忽然摔了一跤,一连昏睡了好几天,重病不起,没过多久便撒手示寂而去,老和尚走时,手里始终撰着一个小巧的黑玉龙头。师兄说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本该是由师父来告诉他的,现师父突然走了,说明因缘不到,这个秘密要留着将来再告诉他。
后来,师兄释心明就将这黑玉龙头交由释慧月保管,在老和尚圆寂一段日子之后,便外出云游。
因此,释慧月和尚对石门上的这幅禹王拜寿图是再熟悉不过了,甚至是闭上眼睛都能将其绘画出来。
释慧月举着火把,左右看了老半天禹王拜寿图,想起老和尚的离去,心中顿生怅然,不免空落落的,靠在一个大石头上发呆。待要转身回返,忽然觉得石门上的这幅禹王拜寿图,不知是哪里有点不对劲,仔细的回忆了一遍禅堂上的那幅禹王拜寿图,猛然心念一闪就想了起来,对了,还真有个地方出了岔子。
原来,是石门上的禹王斧柄出了问题,这斧柄上的一对红、绿色宝珠错了位,难道这就是师傅带走的秘密,或者是当时雕刻的工匠粗心大意呢?
释慧月犹豫了一下,试着用手指按住一颗绿色的宝珠,发现这枚绿色的宝珠能滴溜溜地转动,竟然是活动的。稍稍一使力,宝珠忽然落入了石门之中,露出一个细小的锯齿状孔洞。
释慧月心生好奇,一伸手再去按那颗红色的宝珠,只见这颗红宝珠转动了几圈以后,“吧嗒!”一声掉在了地上,在红宝珠原本的位子上,弹出了一把光洁的白色玉匙,慧月和尚抽出了玉匙,发现居然是一节没有脑袋的白龙。
释慧月恍然大悟,心想,这把玉匙一定就是师傅说的秘密了,便赶紧回到禅房找出了黑玉龙头,把两者合在一起,果然是一个无比精巧的阴阳龙匙。
释慧月犹豫了一阵,终于将玉匙插入了齿状的空洞,哪知,石门仍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正迟疑间,突然听见“吧嗒!”一声,那落入石门中的绿色的宝珠,又从红宝珠的空当中露了出来,慧月天生聪敏,马上明白了两颗宝珠错位的用意,急忙拾起地上的红色宝珠,小心地推入齿孔之中,修改了禹王斧柄上的错误。顿时,石门内传出了隐隐的机关启动声。
释慧月心里高兴,又后悔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过早启动了石门的机关。
这时,从石门两侧传来一阵“嘎……啦啦……”沉重的摩擦声,震得释慧月两而发溃,随着这难听的摩擦声越来越打大,石门突然间打开了。
一霎时,从黑暗中的石门内,冲出了一股冷飕飕的阴寒之气,释慧月用火把朝里面一照,似乎是一条密道的入口,轻轻扣了一下两侧的石门,过了许久,才传回了幽深空旷的回音,也不知是通向了哪里。
释慧月不敢冒险,当下便迅速退出密道,回到寺内后,急忙连夜修书一封,暗示他在地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石洞,并用师父留下的玉匙打开了石室,然后托人捎信给师兄释心明,期盼早日归来。
这九龙寺平时的香客并不多,事情一传开,弄得十里八乡沸沸扬扬,都说真龙即将要现世了。
这时的考古界,杨根宝已是初露锋芒,他对中国的龙文化是独有情钟,经过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才得以发表《龙图腾与遐思》一文,曾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震动。
杨根宝在论文中含蓄地指出,龙能守护显隐,是长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真实物种,亦或是一种外来空间的人类,中国龙图腾几乎就是在暗示天宫之门的通道,有消息报道,说在河南叶县一带发现了龙骨,杨根宝遂下决心去实地考察一番。
杨根宝与芳盈到达南京不久,就传来上海被日军侵占的消息,此时南京的气氛也陡然紧张了起来。
在此期间,芳盈去探望了考古队的一些旧友,杨根宝则去了一趟江苏路的高公馆。该公馆的主人高明俊,在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内任高官,是杨根宝的亲舅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