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呼吁各大城中小学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助学活动。建议“长期通一封信”、“短期同吃同住”,凡来通远乡下开展助学活动的,安安留守儿童艺术学校将提供组织、协助。
第六条:呼吁各行各业离退休中老年同志为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的发展发挥余热,如开讲座,办培训班、做传统技艺传授,凡来通远助学助力的老同志,安安留守儿童艺术学校将为其提供吃住安排和组织协助。
第七条:呼吁农村各级村民组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在外务工的家长建立提醒和督促机制,如定期了解孩子情况,定期探望等。同时呼吁各地村委会开展“友邻互助”活动,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成年人的有效关注、监督、提醒和帮扶。
第八条:呼吁各地民政部门致力于在乡村发现、培训、培养专注于留守儿童、少年成长的专门人员,就地培养、就地启用、就地实践,共同营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乡村。
第九条:呼吁走出去的能人乡贤,回头关注本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提倡“花钱见品行、反哺有实效”,增强本村中小学校园功能,建设开放的图书室,开放的活动空间。让“闲了就晒太阳”的乡下文化人成为知识的传播人和道德秩序的宣讲人,共同营造儿童发展的文化空间。
第十条:呼吁每个社区生活着的有一定经济文化能力的志士仁人,主动走近身边的留守儿童、少年,“打一声招呼、给一句问候、通一封信、赠一本书、讲一个故事”,光彩自己,照耀别人,共建温暖社区。
……
十条之后,就是安安留守儿童艺术学校及“微利厚生计划”工作人员的具体联系方式、报名办法。同时注明常年招募志愿者,以及来通远助学助力的人员将享受哪些吃住标准。
……
这一次更新,立马引来大波儿关注。
首先,姜上舟转发了,她是微博大v。她不但转发,而且在第二天,这篇倡议书正式登载在中华经济日报的第二版,在倡议书之后配发了编者按:“新农村文化建设,我们大有文章可作!”
而谷雨的微博更不用说了。她一般不更新,一更新就是干货。这份东西一抛出来,谁能说她只是个演员呢?这是一般演员的眼界和思维吗?
不少人@了谷雨:“整整凑了十条,是不是不够十条就不够吓人?”
也有人说:“谷雨,你当村长都屈才了,你应该当民政部部长!”
还有问讯或调侃的:“我到你那儿实习,可以和我合影吗?我要与你并肩作战!”
更有人留言:“怎么办,爱上你了!我想归你领导,可以吗?”
……
安安的微博因为这份倡议书,引来一大波关注,第二天,粉丝就突破九千。这当然离不开网站的大力推送和通远本地网民的大力转发。因为,这太有宣传价值了!
从此,公益人姚安安正式走入大众视野。
第三天,通远日报全文转发了中华经济日报上的文章。他们另配的评论员文章是“切实可行的公益项目,需要各社会团体的集体联动!”
市长卢兆麟亲自打电话给姚安安:“安安呀,我承诺到小埔村给孩子们辅导书法,都快成虚言了。我决定下周日就去,到时候你负责组织学生。”
安安不客气地调侃他:“是不是要带记者过来呀?人家会说你做秀呢!”
“哎~,该做的秀一定要做,这表明我们市领导对这件事的态度!”
“好吧!我组织,您就直接到少年宫来吧,这边宽敞!”
事情就说定了。放下电话,卢兆麟对坐在旁边沙发上的杜书城说:“安安和谷雨在通远发展,就是通远的福气,你看原先通远的名声哪有这么大?满满的正能量啊!”
杜书城仰头大笑。他也吃惊这两个姑娘干实事的态度以及她们的眼界和思维。怎么说呢,只能说将门出虎子吧!
他说:“我看你教完了书法,我们还可以开个现场会,那就是——乡村文明建设我们可以做些啥?这件事,我们通远的农村不能跟沿海发达地区比,但边远小地方可以有小地方的做法!”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