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思念和渴望,一直维持到了高三填报志愿。
那个时候的陈路凡,自己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住。
当时,为了应对高考,很多高三的同学都会在外面租房子住,包括王雨欣也是如此。
填报志愿的那几天,王雨欣自己来到了陈路凡租住的宿舍,问陈路凡填报什么志愿。
…
那个时候的陈路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大的想法就是考到外地去,而且是越远越好,所以压根就没想过填报吉林省内任何一所学校。
虽然吉林省其实是全国的教育大省,在省内就有好几所适合陈路凡的学校。
但他把五个志愿,终归还是全都填到了省外。
…
那个时候的陈路凡真的好傻,根本就不明白每一个志愿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哪个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好,专业和学校的名气哪个更重要,学校所在的城市及周边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统统都没有考虑过。
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离家越远越好。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只想读商科。
因为在他的概念里,商科相关专业都是和赚钱高度相关的。
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说。
…
其实,不光陈路凡是如此的,很多高中同学也都是这样的,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填报。
确实是这样的,仅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得出来陈路凡所言不虚。
比如陈路凡虽然不懂这些,但他至少还晓得去买两本相关的书籍来看一看。
而很多同学,一直到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才来问陈路凡借这两本来看。
然后到填报志愿那一天,随便填两个上去应付一下就行了。
…
那个时代确实是这样的,尤其很多来自于农村的孩子,家长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而学生们自己就更不会有这样的意识了。
因为这些高中生除掉每天在学校里学习以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那个年代连互联网还都才刚刚兴起,就更不要提智能手机等方便和快捷的资讯工具了。
记忆中的德惠县城,一直到1999年冬天才开始有网吧。而且老师和学校,也从来就不给同学们讲述相关的知识。
很多很多同学填报志愿,都是根据家里面的亲戚和朋友的相关情况来做选择的。
…
陈路凡的成绩稍微好一些,所以他能选择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但王雨欣就不同了,在高考之前就知道很难考过本科线。
所以她的志愿就全都填报了省内的学校。
也就是说,从填报志愿的那一天起,两个人就已经注定会分开很长一段日子了。
…
填报志愿的事情定下来以后,陈路凡把王雨欣送回了学校。
回学校的路上,陈路凡能感觉到王雨欣心情的沉重。
但说实话,陈路凡并不能清晰地知道原因是什么。
或者说,即便知道了他也无能为力,他依然会坚持选择外省的学校。
因为陈路凡当时正处在巨大的痛苦和迷惘之中,很多决定都是在本能和习惯的驱使之下做出的,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别的问题。
不过他们以后的日子还很长,而她们真正的正式的恋爱,也是在王雨欣大学毕业之后开始的。
这个后面会讲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