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赵祯听罢萧和的一番“忧虑”后,只是问了一句话:“我那侄儿是不是对那丈量数算之术颇有兴趣?”萧和一听,不禁有些奇怪,赵祯为何会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不过,他还是回答道:“官家所言不错,小王子不但对于数算之术兴致盎然,而且颇有颇有天赋。想来是身为大宋皇族,天赋异禀的缘故吧。”萧和如此回答,还不忘吹嘘一下大宋老赵家的血统。
如此肉麻的回答,让赵祯都有些听不下去了。就连一旁的陈总管都感到脸上火热。想不到萧和这小子看上去挺正经,拍起马屁来也是丝毫不含糊。
“既然如此,那边让宗实跟着你学些本事也是无妨。也难得他不像我的其他侄儿那样淘气。”赵祯清了清嗓子,这才一字一句的说道。学习数算之术,在这个时代可算得是杂学旁收了。让一个小王子不研习儒家经典而研究数算,赵祯当然有着自己的考虑。
于是这般,萧和便带着一肚子的疑惑,离开了皇宫大内,回到了庞府之中。他还是不太明白,官家让他带着赵宗实学习数算究竟是为什么。而庞籍却似乎早已猜到了这样的结果,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看来官家还是担心那家人啊。”
萧和听罢,依旧有些茫然。作为一个君王,自然是见识越大越好。而让赵宗实学习数算,不正好是给自己的儿子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吗?咦,似乎哪里不对呀!萧和突然灵光一现,这时,庞籍继续说道:“怎么,想明白了?”萧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原来,萧和之所以犹如此疑惑,还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停留在了后世,而忽略了大宋时期一个君王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并不在于精通诸如数算这些在此时看起来算是“奇技淫巧“把戏,而是有真正的为君之道,驭人之术,乃至于德行口碑。至于其他,无非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按照现在赵祯的意思,就是要让赵宗实学习数算之类现在被认为是杂学旁支的学问,如此一来,赵宗实就失去同自己儿子赵昕争夺皇位的可能。不过,即便赵宗实现在就努力学习儒家经典,他也不可能去参加科举。这样的结果,在萧和看来,对他倒是一件好事。既消除了赵祯对于他的猜忌,又让他不会成为一名纨绔。
这样看来,面对深宫大内那张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即便是像赵祯这样被后人称作名副其实的“仁宗”,也会为了它而不择手段。想到这些,萧和不禁有些不寒而栗。要是他在之后的岁月里同样处在这样的窘境之中,该当时怎样一副凄惨的情形。
“生在帝王之家,果然是一种原罪!”萧和不禁暗自感叹道。而这一事件的另一个主人公赵宗实,显然还并不知道自己早已经出于漩涡的中心。不过,她的父亲赵允让,却已经隐隐察觉出了一丝苗头。只不过,他能做的也是极其有限。眼下,也只能让赵宗实在跟随萧和“鬼混”的同时,不要放松作为一个“准皇储”所要进行的学习。自然,这些还得他亲自灌输。</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