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瘟疫,十里八乡,死者五六;
夏季,酷暑,三月有余,滴雨未见。
自然面前,人类有时候真的很渺小,可偏偏在这天不时,地不利的时候,还要整出来人不和,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了,作死。
本就风雨飘摇的国家,就在这一年,变得越发不稳定,各地逃荒的难民,不断向天子和他的政府冲击着,民怨四起,也民不聊生,易子相食,杀人饮血。我不曾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但是从偶尔的一些电影镜头里,我能想象得到那时候的人,活着似乎宁愿自己没有活过,可是既然活着,没有人会愿意死,哪怕生不如死。
因为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如果这时候的天子可以开放粮仓,赈济灾民,再南水北调之类的做些利民工程建设,老百姓定然感恩戴德,世代歌颂,可偏偏皇帝久居宫内,不食人间烟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依然加重百姓赋税,搜刮民脂民膏,而且,还不断征兵,为皇帝修建陵寝,为嫔妃修筑供娱乐的基建设施。
天下所有人,不作不死的道理,应该都适用吧。
这一年秋天,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我们不会把它称为秋收起义,因为这一年,大半个国家,几乎颗粒无收。
皇帝派兵镇压,农民起义被镇压。农民再起义,皇帝再派兵镇压,如此往复,持续不断。我有时候就会在想,为什么会有些人不寻求问题的根本,然后去解决根本问题,而在不停地解决表面问题。就好像有些公司招聘某一岗位,然后入职,离职,再入职,再离职,不停往复,却没有人去总结为什么这个岗位的人总是入职以后不久就离职了。
因为有些人,注定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高高在上,至少自以为高高在上。
十六岁那年,赵三还没有娶上媳妇,他还没有明白生离死别意味着什么,就在天的那场瘟疫里,失去了自己那身患残疾的母亲。整个夏天的干旱,他那年近六旬的父亲赵老四也终于因为熬不过去,在一个炽热的正午,闭上了眼睛。赵三的十六岁,悲惨到哭都没有眼泪。
老话常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有一系列的磨难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才会开辟出不一样的辉煌。
十六岁的赵三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悲惨的命运。
造反吧?或许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想到殊死一搏,可赵三他一没钱二没文化三没人脉,造反这种事情,他似乎还没有到会想的层面。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方有来处。而对于没有成家的人来说,他的家,就是有父母的地方。
这一年,赵三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