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洎殃放下手里的古琴走下来,一个文官打扮男子补上那个位置,接着演奏下去。
洎殃呢?
一步步走在预留好的一条小路上,那里,舞台下面正有什么东西升上来……是……编钟!巨大的编钟!
洎殃蓝白的对襟襦裙,白玉兰耳坠,兰花绣花鞋,敲响了编钟的第一声,清澈,悦耳,悠然。
小童停下打闹,拿出怀里已经揣热乎了的小锤子,走到他负责的区域,自五岁学习,如今已经五个年头了,这是他第一次可以亲手敲响这真正的古老编钟,而不是复制品。
书生丢了手中的笔,站在了小童旁边。
农民不见了悲戚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庄严,肃穆,喜悦,兴奋!
琵琶声也变得欢快动听……
吟唱停了,唢呐停了,古筝停了,箜篌停了,竹笛停了,洞箫停了,二胡停了……
最后只剩下了编钟独一无二的声音,这声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这声音,听过的人注定一辈子难忘!
“终了……亦是开始……”灯光暗了,这个节目结束了,只剩洎殃的似哀叹,似解脱,似迷茫,似希望一句话,也很快消逝。
静,极静,不论是现场的还是电视机,电脑,手机前的观众们,这个节目……让他们不知该如何评价,或者是,他们有资格评价吗?
华夏乃泱泱大国,几千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敢说“自古以来”这几个字的国家。
秦的天下统一,唐的大唐盛世,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乐器,有自己的服装,就算民族众多,我们依然是一个大家。
而现在呢,纵使国家地位越来越高,但我们自己呢?
汉服,华夏汉族的民族服装,有多少人知道?
那么多乐器,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
文化的传承,茶道,琴棋书画,各种礼仪,我们国家经历过的那些或好或坏的历史。
不是说要活在以前,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同时不能忘了我们的根!
而且我们凭什么替抛头颅撒热血的先辈原谅要了他们命的那一方?
“文化传承千年
遗忘不过百年
我的守旧不是封建
你的创新是否忘本?
忆
来时有根
望
去时可回”
仅此而已。
女主持人丙:“泱泱大国,刚才的节目啊,虽不能完全体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震撼到我了。”
男主持人丁:“是啊,你能认出刚刚所有的乐器吗,能准确的说出表演者们来自哪个朝代哪个时期吗?能认出当中历史上的名人吗?”
女主持人丙:“那我可不行,我现在还沉浸在编钟的震撼中,实在是令人神往。”
男主持人丁:“刚刚演奏的编钟,名叫曾侯乙编钟,在此之前仅仅三次奏响!”
……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的规格为长748cm,宽335cm,高273cm。
现在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可作用于独奏、合奏,为唱歌和舞蹈伴奏。
它出土以来的三次奏响都在上个世纪。
第一次是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