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能吃上一顿饱饭确实不易,尤其是在当时人多地少的中原和山东一带,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好点的能吃上红薯,弄个半饥不饱也就不错了。那走街串巷、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一手拎着个破蓝子,里面装着个豁牙露齿的破粗瓷碗,另一手拎着一根打狗棍子的要饭的人有的是。走在旷野上,还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无家可归,因衣食无着而或病或饿死的“路边倒”,看上去,凄凉满目。于是,这中国到现在,多数地方的人见面时打招呼还在经常用一句话:吃了吗?甚至出现了笑话,人家刚从厕所出来,“吃了吗?”这句话居然也用上了,弄得人哭笑不得。
这吃对人的生存太重要了,中国人的老祖宗由此总结出一句最为经典的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历来被奉为金科玉律。这吃的问题,在中国可是个大问题,中国在文化上是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可谓丰富多彩。至今,国人一谈起中国的古文化和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各个喜形于色,无以言表。
然,细想,历史发展到今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再联想那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遑遑史书、卷轶浩繁,可谓汗牛充栋,国人常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三朝盛世为荣耀,今天细想起来,只能说是那些御用文人,对统治者的誉美之词,然这些文字,却骗了“许多无涯过客”,这些所谓的盛世,加起来亦不能超过3年的时间,50年文明的古国,除了那些王公贵胄、富商大贾,再加一些贪官污吏能饱食终日外,老百姓实际是在挣扎度日,在贫困中生活。
青灯黄卷,终日苦读的儒生们,家境可谓殷实,为博得所谓的个人功名,整日埋头在故纸堆中,每日只读些四书五经类,子曰诗云等,对外面的真实世界,充耳不闻,知之甚少;加之中国古来就有“史在官府”的传统,结果真相不为大多数人所察。
由是,饿殍遍野,才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到目前为止,真正解决了温饱这个问题,毫不隐讳的说,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今天的国人,真的得感谢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了。由上可以看出,食,在当时真正是人的第一需要。每当一些人这样开玩笑时,鲍德山总是对人抱以憨憨的一笑。
就这么几样小件家具,鲍德山尽管没有休息的时间,还是干了近十天。说是小件儿,可是做起来却太费时间了,个个都是细话和不好做的活。
先说这梳妆台吧,先要把一块宽约一尺多,长二尺,厚近半寸的板子用刨子刮光,然后再按尺寸在上面画好的要凿眼的位置,将左右两个上下各两个装小抽匣的架子固定好,后面还是用胶粘好两根二尺多长的木条,用来挂椭圆形的镜框,然后,再在里面镶着玻璃镜子的梳妆镜用;那两对小扁匣子,长不到二尺,高约半尺,宽约八寸,完全用卯榫连接,每个卯榫的宽度还不到一个竹筷子的头大呢,起初要做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六面体,先等胶若干天干透后,再在上面约一寸半的地方用锯锯开,然后再在下方的大的那部分的里面粘上木头条子,这样就算完工了。至于颜色则是后话了,这是这样一个小物件,在四十多年前,一个成手木匠,一天也做不上两个的,更不要说在150多年前了。
那四脚八栅的凳子,看似容易,实则很难,为了牢固,四条凳子腿,在接触地面的这一头,宽度要超出凳面,上面与凳面接触的地方,要把凳面凿透,讲究的人家,为了美观是不让木匠师傅把面凿透的,整个凳子的腿看上去上窄下宽,呈梯形状。由于是这种造型和结构,凳子面上的眼儿自然就是斜的了,这种眼子的斜度许多木匠很难凿好,于是在木匠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木匠好当,斜眼难凿。这些小件,就是那些多年的老师傅们来做,有时也往往会弄得人心烦。鲍德山深知这机会来之不易:做得好,自己比起别人来会早上少说四五年,多则七八年的时间就能自己做了,于是,他倍加珍惜,丝毫不敢懈怠,一天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甚至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几天下来,人好像自己都感觉瘦子一圈。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近十天的劳作,所有的小件都完工了,鲍德山的内心,真是太高兴了,但他并未在脸上表现出来,只能从眼睛里看出一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意。鲍德山听着李家染坊上上下下的评论、指点,他一方面信心十足,同时也有点忐忑不安,他在焦急地等待着李掌柜最后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