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山的山东老家在当年被称为山东省济南府长山县周村鲍家庄。
在今天的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图上,早已找不到长山县这个名字了。
这长山县,在1956年,已经被撤销了,但是要说起这长山县的建治,可谓源远流长,甚是久远。
据历史记载,这长山县,在西汉时,为於陵县邑,南北朝刘宋孝武帝于古於陵地置武强县。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
宋时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所辖的四县之一。
元至元元年(1264年),升淄川路,次年改名淄莱路,下辖二州四县,长山仍是其所辖四县之一,公元1287年,改淄莱路为般阳路,长山县是般阳路所辖的二州十一县之一,1364年,改设淄川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淄州,长山县为其所辖四县之一,洪武十年(1377年),长山县属济南府。
清沿明制。
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属济南道。
1913年2月,当时的政府公布山东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共辖107个县。
1914年6月,又将岱北道改为济南道,济南道住历城,辖27县,长山县是其27县之一。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央人民政府之令,对山东省所辖行政区域进行了三次较大调整,撤销了文登、胶州、德州3个专区,同时也撤销了鱼台、长山等24个县,将长山县并入邹平县,在原长山县治所所在地,改设长山区。
1958年,建长山公社、苑城公社,1961年复设长山区、苑城区,1968年设长山公社、苑城公社。
1984年,乡镇改革,改长山镇、苑城乡,1995年苑城撤乡改镇。21年,撤销苑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长山镇。
从南北朝至1956年,长山县的治所一直位于今天的邹平县长山镇。
也就是说,鲍德山的山东老家按县说是属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的长山镇所辖。
再说这周村,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属地。
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亦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
西汉时,北部属於陵县,南部属般阳县(今淄川)。
南北朝时,属广川郡武强县。宋元嘉五年于南部置贝邱县,属清河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淄川,十八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改贝邱县为淄川县。现区境南部原属淄川县、北部属长山县。
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隶属渤海行署,后划归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
1950年3月,周村、长山合并为长山县;11月,由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建张周市。1955年4月设周村区,为淄博市辖区。
今天的周村区位于淄博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度41分至117度58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54分。东临张店区,南接淄川区,西南与章丘市接壤,西北与邹平县毗邻,东北与桓台县连界。东距市政府驻地张店20公里,西距山东省会济南82.5公里。
周村,曾号称“天下第一村”,村中之村牌,据二大爷等父辈们讲:当年乾隆帝南巡时,远祖鲍开茂曾为当朝三品大员,深得乾隆帝赏识,但鲍开茂“性谨慎,远张扬”,一生信奉“平安即福”之观念,遂在尚为年富力强之际,便辞官还家,以避官场不测之祸。由是,帝愈钦佩开茂为家族平安而不恋权贵之品格,在某次南巡时下诣,取道山东周村,借此与开茂畅叙君臣之谊,且点名开茂负责接待事宜。
君臣再次相见时,开茂已是耄耋之年,因感念君臣知遇之恩,开茂说于家人:当倾所有家资,供帝南巡之用,帝亦为昔日重臣谢君恩之谊,欲赐开茂桑榆之地“忠厚鲍府,世人楷模”之君圣之墨宝,然开茂忧其家人侍主而骄,乃至于乡邻间以强凌弱,遂以族裔为小,乡裔为大而婉拒,由是,帝遂为周村题“天下第一村”表而纪之。
周村,古来即为北方地区的商业重镇,享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