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我们还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起吧。那一年,郭浩然刚刚22岁。这是一个个头高高瘦瘦,性格有点内向的小伙子。身穿一件浅红色的圆摆上衣,蓝色的裤子,脚上蹬着一双塑料凉鞋,背着一个大大的行李包,在满是人群的汽车站出口通道里,一边随着人流向前走着,一边好奇的东张西望。
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就暂且称呼她为东方市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东方市,如同当时大多数中国的城市一样,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就像一个十**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拥有着光明的未来,同时也因为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彷徨、忧虑。
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东方市位于美丽的渤海之滨、一条在大多数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清水河,在胶莱大平原上自南而北湍湍流淌,在入海口,清水河千万年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东方市形成了一片苍茫的沿海滩涂和丰富的地下卤水、海水产等资源;而东方市的南部,是省里有名的农业区。东方市城区,就座落在这这片滩涂平原的西南端,清水河从市区东部蜿蜒而过,清水河两边的堤坝上,一条城乡公路自南而北将东方市和下面的几个城镇串联起来,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
郭浩然的家乡清河镇,就位于这条沿清水河的城乡公路上。
眼下,郭浩然随着出车站的人流,慢慢的向前移动着。他长这么大了,是第二次出这么远的门,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东方市。第一次,是他今年随着学校来到东方市参加高考。而那次进城,实现了郭浩然二十多岁的人生经历中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坐公共汽车、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看到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第一次住城市里的大宾馆、第一次打电话、第一次……至今,郭浩然仍然清楚的记得他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来东方市参加当年高考的情景。现在想起来,第一次进城给予自己的震撼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他和他的同学们,都用着一种新奇的、吃惊的目光,环视着眼前的这座城市------
那时,每年的高考都定在7月的7日、8日、9日进行。7月6日,一大早,全体学子集合到学校乘坐大巴车,到设在东方市的考点。上午熟悉考场,下午由学校统一安排,住进了当时东方市的大宾馆——“国营旅社”。这是郭浩然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离家外宿,对宾馆的一切:明亮的电灯、雪白的床单和整洁的被褥、窗明几净的室内外环境、以及热情的服务人员,都感到那么的新鲜和好奇。尤其是在宾馆一楼的大厅里,装着一部电话机!
电话机郭浩然见过,在老家村支书的办公桌上就有一部。每当村里人有啥急事儿,要通知远方的亲友的时候,都是要毕恭恭敬的向支书“请示”:“叔(或其他称呼),您老忙着那?实在不好意思,有点急事,麻烦您给我某某某挂个电话,告诉他某某某事儿。”说完还得毕恭毕敬地递上一根“云门”烟卷儿------
“等着!”坐在桌子后人的一只手拿拿过烟卷夹在耳朵上,撩起眼皮看着来人说道。然后,慢慢的拿起电话,另只手摇了起来,“总机吗?给我接某某某!”
不过,在郭浩然看来,大城市里的电话机好像与他村里的不太一样:没有摇把!郭浩然觉得奇怪:这电话机没有摇把儿,那摇哪儿啊?想要问一问服务员,又怕人家笑话他是从农村来的土包子,就忍住没有问。正在纠结的时候,有一个男士走近了那部电话机。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儿,翻了几页,就拿起电话,在电话上的几个“方块”(键盘)上按了几下,然后就是-----
“喂,--------”
嘿!真他妈的高级!郭浩然内心突然升起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我要打电话!尤其是,他看到那位男士打完电话后,竟然不用付钱!这么好的事儿,为啥不打?
可是,要打给谁呢?郭浩然突然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大姐,在东方市东方机械厂当工人的大姐郭浩云!在电话机的一旁,用一张纸张贴着“东方市市直单位电话号码表”。郭浩然找了半天,终于在一栏里看到了东方机械厂的名字!郭浩然犹豫一下,眼睛向两旁扫了一下,见没有人注意自己,就一下子抓起听筒----
郭浩然至今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给大姐打电话。更不清楚为什么在拿起听筒,在键盘上按下号码的时候,竟然莫名的紧张起来,连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喂,找谁?”听筒里传来的声音既清晰,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