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那人又把腰上的细布条松了松,然后又咬紧牙关,狠命的勒,只勒得那个肚子高高的鼓起来,像个孕妇,然后又用两只脚分别在地下用力一跺,说道:“我先给大家表演一套‘铁砂掌’。”
说完,弯下腰去,从身边的提包里拿出一块红转来。只见他将红砖高高举起,向着众人道:“有没有人愿意看看这是真砖头还是假砖头?”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中的一位走上前来。
那人就把砖头递到他手中。那人拿起砖,和另外几个人在一起端详了好一阵子,然后又摸了摸,又轮流在地下碰了碰,点点头说:“是真砖头。”然后把砖头递还给那人。
那人重新拿起砖,再次高高举起,大声说道:“大家都看到了吧。刚才这几位观众看后说这是块真砖头。那么,你们谁能一只手拿砖,然后另一只手把它的上半截拍断。”众人都摇头。
那人又鼓励大伙说:“没事,谁想试都可以试一试嘛。”说完,眼望着众人。还是刚才那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个子较大的说愿意试一下。只见他左手拿砖,右手用力一拍,忽然“哎吆”一声缩回手来。
那艺人一见笑了起来:“不行吧。你们要是能拍断,我还靠什么吃饭?”说完,那人从年轻人手中拿回砖头,走到人群中间,说声“看我的”,然后深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子,双脚用力在地上一跺,用右手的手掌向那块砖拍去。
周围的人们早吓得躲出一条路来。只见那上半截砖齐刷刷的断掉在前面不远处。随着瞬间的沉默之后,周围的人们开始喝起彩来,其中夹杂着呼哨声。
然后,那人又表演了一套“一指禅”(即用手指头往砖头里面钻孔)和“铁头功”(用砖头砸头)等,人们都喝彩声不断。此时,我母亲拉了拉我父亲让他出来。
父亲正看到热闹处,哪里肯罢休?无奈母亲拼命拉他,只得挤出人群,问我母亲有什么事,母亲跟他说:“他会卖艺,难道咱们不会?那把你的鼓拿出来说书,看能不能赚点钱。”
父亲竟母亲一提醒,不仅恍然大悟,用手拍了拍后脑勺说:“你瞧我,只顾看热闹,竟没想到这些。”父亲说完,和母亲一道,来到那条路的另一条路肩上,让母亲坐在不远处看着行李,自己拿出鼓架和钢板,开始“咚咚咚咚”敲起鼓来。
却说人们正在那边路肩上看那人表演,忽然听见这边响起鼓声,就都向这边用来。
父亲见来了不少人,又敲了几下鼓,打起钢板,扯开喉咙,开始说起书来:“说书不说书,先说四句诗,四句为诗,八句为纲,十二句为总纲。且听我破喉咙哑嗓子,南腔北调,咱们就慢慢的道来------”
周围的人们见我父亲一开口,才知道原来是说鼓词的。有几个好事的走上前来问道:“说书的,你会说什么书?”“你想听什么书?”父亲问,“想听文来想听武,想听歼来想听忠,想听文哩包公案,想听武哩杨家兵,半文半武张廷秀,一哭到底闹红灯。”
父亲用说唱的方法回答那些人的问题。这时,其中有一个略懂一点的人跟大伙说:“咱们让他来一段热闹的:瓦岗寨,你们看怎么样?”众人一听,随声附和道:“好,好,好!”
父亲一听,点了点头说:“既然大家都喜欢热闹的,那么咱们就来一段‘砸木笼劫案’。”读者知道这是一段什么故事?
同样是隋唐英雄演义的其中一段:只因罗成的父亲罗艺被人陷害,绑缚法场就刑,那瓦岗英雄得信后欲劫法场救人一段,不管正史上是否有这段历史,但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听起来也颇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期间巧合夸张之处,以及悲欢离合,诙谐幽默,也破能引人入胜。
<div style="background-color: #f2fddb; border: 1px solid #adcd3c; padding: 1px 4px; font-size: 16px;">
题外话:
此处更热闹,乃是本书的精华。下一节,合伙卖艺。<!--div class="center mgt1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