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祖龙在被玄武笑话之后,他嘴上虽然痛快的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可清明的龙心里却很清楚,再不招回龙魄来助自己修养神魄,任由这开始魔障的霸道发展下去,那严重的后果恐怕连他自己也没办法控制。
……
……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就在人类步入新时器时代之前,经历了二百多万年的成长、灵怪大战的忠心与背叛和四十几万年拓业悟世的磨合之后,祖龙的性格变得冷酷淡泊、坚毅稳健了许多。他那种居高临下、宽和仁厚的包容力,终成大海足以腹纳百川,张显着他无谁可比的至尊气度的同时,威慑得三界众灵不敢就犯。
当他仁慈之时,对下属就像对待自己的手足;当他残忍之时,铁腕之下无妖残喘,也正是因为他如此霸道又宽仁博大的性格,才成就了之后的三界安泰。
只是,早该重返祖龙身体里的龙魄不仅没有回来,还在相柳生变那一役之后不久,从人间消声灭迹到无踪可寻,就连祖龙都无法感应到他的龙息所在。胸怀无人能敌、龙威无妖敢犯的祖龙,最终还是迎来了他最后一次现出龙形的时刻。
碧空万里浮云稀,九霄天外孤龙现,一道巨影幻匿地盘旋在天际,一身金甲鳞片被密腻的阳光辉映得龙身威武无限。
祖龙傲撑着龙躯,目露慰然地悯望着生机盎然的壮美河山,龙须伴着薄雾迎风轻摆,仿如他被这片景绣触碰得柔软的龙心一般,波出柔柔的静谧。
他忽然觉得自己从没像此刻这般心悦畅然过,曾经的笃定,他为之而努力了,也办到了,就算此生再不能为龙,也然扪心无悔,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值得,只希望越发失去自制力的自己,不要伤了这个生机勃然的世界才好。
载着他对这个世界的顾念和希望,载着他无悔的欣慰和满足,载着他对龙魄急切的招唤,一声低浑厚蕴的龙哮,刹时传遍了九州大地,回荡在天边云际,余威缭绕,经久不熄。
这声龙吟,穿透了天、地、冥三界,震憾着仙、妖、人、兽的心。万灵仰礼膜拜,无不为之而动容,无不为之而黯然感伤。
这是世间能听到最后一声无悔的龙吟;这是世间能看到最后一次真龙的现身。伴着这声龙吟,祖龙的龙形全失,伫立在天界的神形人身,凤尾潋目滟生辉,气桀宇骜威轩昂,发如金丝度墨瀑,臂盘卧腾匿龙身。
他寂落的屹立在云端,充满期许的遥望着凡尘,竭尽全力的抑制着魔性的怂恿,坚定不移的等待着龙魄的归来……
======================
再无机会目睹这世间不复存在的超凡英姿;再无机会沾染那慑人心神的蛊惑魅力;再无机会得见祖龙那威武神化的真身……
只因,一场覆天之役;
只因,越来越不受控的魔障心志;
只因,最后一刻的清醒,依然未归的龙魄;
只因,无从之下,他绝然打散了自己的神形,将七魄散回九州,神魄也将自已困去了三界众灵都无法抵及的零界岛上……
前转引序暂告一段落,正文请点击链接:../book/210135/index.html
===================
本故事的神话情节和龙兽、九州、龙脉的来历均为笔者杜撰,包括龙有九魄和多出的龙神二魄亦为配合故事发展所撰。其中所提及的盘古出自《开天辟地》文,四兽、苍龙因为祖龙的神源修出真身虽为杜撰,名称确有出处可查,详列如下:
[注1]:《开天辟地》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三国•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注2]:上古异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名称,出自《山海经》〈神怪志异〉,其所主方位,也确实是按古星宿所排。
[注3]:夔龙、应龙、烛龙、相柳的名称出于《山海经》的《大荒经》和《海外经》,它们是对于原始历法中龙星纪时制度的真实写照,夔龙、应龙、烛龙、相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龙星,四者在《大荒经》和《海外经》图式中分居东、南、西、北四方,正好对应于龙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方位。这一记载,为证明《山海经》与上古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山海经》其书的史料价值提供了有一条有力的线索,同时也为理解龙崇拜及其神话与龙星纪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注4]:“北京人”用火,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
[注5]:物魅、精怪、妖魔的名称出自《左传》。
[注6]:据现有资料记载,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