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老长官是一个很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一个地方实力派,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在整个中国也算是卓有成效,老长官手下的晋军有三大派系,一是五台定襄系,也是老长官最为信任的一个派系,山西流行这样一句话,会说五台话,能把洋刀挎,就是这个现象的真实写照。至于原平系、晋南系,虽然也有很多人身居高位,但老长官从内心深处对他们还是不能完全信任的。
是不是自己这个晋南系的代表人物犯了他老人家的忌讳,由此傅作义想到了中原大战那会,自己身为老长官的第四路总指挥,沿津浦路进攻,很快拿下济南,形势一片大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原大战很可能会以领袖所代表的中央军失败而告终。但就在这时,老长官突然成立了一个由张荫梧率领的第二路军,二路军、四路军在济南成立了一个联合指挥部,张荫梧任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傅作义任副总指挥。
打压之意跃然纸上,而且张荫梧率领王靖国、李服膺两个军到来之后,克扣傅部粮饷弹药,致使军心大哗,两个人也由此闹到不可开交地步,甚至两军不能协同作战,被领袖各个击破,事后,张荫梧却把失败的屎盆子全部扣在傅作义的脑袋上,气得他差一点举枪自戕。
中原大战,由于阎锡山、冯玉祥两个人互相戒备、内部倾轧,再加上领袖银弹的攻击,和领袖义弟张学良突然率领二十万东北军南下助战,阎锡山、冯玉祥的晋军、西北军惨遭败绩。
阎锡山被迫留洋避难,晋军由张学良负责整理整编,涿州之战傅作义孤军困守涿州百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使出浑身解数也奈何不得,不打不相识,没想到这一仗过后,张学良和傅作义却成了知心好友,此次张学良负责整理整编晋军当然不能亏待这位老朋友,张学良将晋军缩编为四个军,任命傅作义为第三十五军军长,并推荐他出任绥远省主席。由此,傅作义虽然仍然是晋绥军的一员,但却有了自己的地盘和经济来源,让远在国外的阎锡山心里面恨得痒痒的,却鞭长莫及无可奈何。
阎锡山复职之后,不满傅作义自立门户,想方设法给傅作义上点眼药,命令新编成的屯垦部队,远赴绥远辖区的河套地区,开垦肥沃土地种植鸦片谋取暴利,深恨贩毒吸毒的傅作义面对老长官的此番做派,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不禁如此还把河套地区自己出资修建的灌溉水渠命名为百川渠,其目的无非是取悦讨好这位自己的老长官。
抗战爆发,绥远纳入第二战区辖制,为保卫山西也为了铲除傅作义自立门户的根基,阎锡山命令傅作义率领三十五军星夜驰援山西,大同会战在涞灵独立师大力配合之下,铃木旅团、察哈尔兵团十五旅团、王英李守信的混成旅团被打得几近灰飞烟灭,傅作义电请率军回师绥远,驱逐德王势力和察哈尔兵团残部,但好不容易将傅作义调离老巢的阎锡山岂能放虎归山,一面命令赵承绶代理绥远省主席,一面命令傅作义赴忻口抗敌,面对老长官如此蛮横无理的命令,傅作义尽管有千般委屈,但还是默默遵从了老长官的命令。
忻口会战失败,野战部队失去控制,太原会战已成一个笑话,为了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也为了给其他失去控制部队争取一个喘息时间,太原需要守一段时间,本来杨爱源的第六集团军是熟悉地形的最佳选择,但阎锡山一来不想损失自己的嫡系人马,而傅作义又有自立嫌疑,加之傅作义善守之名名动天下,那么就由傅作义的三十五军来守太原好了。
本来军人守土有责,自己既然有善守之名,老长官让自己防守太原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现在老长官对于自己的谒见不闻不问,就不能不让傅作义心中把往日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想起来了。
不过,此时的傅作义还没有和阎锡山离心离德的想法,他只是忐忑不安的猜测,老长官究竟要怎样收拾自己,看来降职处分是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