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英雄的刘秀都没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试问,谁能改变?因为说到底,这是体制问题。
而体制之所以形成,前面说了,是因为体制制定者,就是体制受益者。
所以,我们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大部分朝代的造反者,都是出身农民。因为,他们是体制最终的受害者。
及至隋唐,出现“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的怪圈,但依旧没能打破农民造反的现象。因为体制不变,一切都是空谈。
到了近代的土改运动,才终于将这种死循环打破,当真是善莫大焉。
因此,千百年来,史书上的文字其实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的土地谁做主?”
所以,我们看到了曹操对士族的毫不手软,这帮败类把持朝政也就算了,偏偏因为他们,扯出了地方豪强,这些不听话人群。也所以,孙策在击败刘繇、赶走严白虎后,目光投向了地方豪强和他们真正的主子,士族阶级。
按照现在的说法,孙策就是一个搅局者,甘当搅屎棍,把江东旧有的局面,彻底改变。
没办反,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打击了这些欺软怕硬的混蛋,才能真正立足江东。
于是,孙策开始引兵打压豪强,一旦抓住,戴高帽、游街那只是小儿科,打死不算,打残热身,打趴下才是硬道理。
江东豪强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颤抖着等待着孙策到来,然后“咔嚓”脑袋落地,接着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亲戚,直至家族。
这种激进式的政治行为,在孙策时期,的确取得了好的结果,但祸根也就此埋下——孙策不懂,要想彻底改变垄断,只能从体制上下手。体制不变,则士族将如野草,春分吹又生。
你今儿杀了张三,明天就会冒出李四,杀了李四,马上出现王二麻子。而且,由于你残忍的手段,势必导致舆论上的倒戈,“暴君”字眼,便不绝于史书。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只能自发的组成联盟,即便杀不了你,也要杀你后人。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于这类人来讲,绝不是泛泛之谈。
因为,东吴最后的灭亡,就是基于这一点。
孙策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但的确是政治上的低能儿。他不明白,军事打压只能起到一时之快,却能埋下万世之祸。政治家的事儿,能用军事解决吗?
得罪什么人不好?偏偏得罪这帮能文善舞的士族阶级。你看着吧,你活着的时候还好点,等你死了,他们立马跳出来,著小说,立说的立说,不黑死你,如何解恨?
于是我明白了,史书上歌颂的未必是伟大的,史书上鄙夷的未必是渺小的。看史书,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然,也只能被别有用心的前辈们,忽悠你了。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絮絮叨叨的讲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士族是不好对付的,豪强也不是杀完就能了事的。要想巩固一个政权,必须从政治上下手。大棒只能让人害怕,红枣才能让人感动。
孙策挥了挥大棒,眼含笑意的看着那些拜倒在自己脚下的豪强,然后对他们说:“不要感到怕怕嘛,不听话,还有大棒哦,记得好评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