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繇对太史慈的表现极为赞扬,可也仅仅是赞扬。从心底来讲,他对太史慈依旧是蔑视的。
太史慈对这一切心知肚明,或者说,他在来之前就已经知道,刘繇会用自己,但不会重用自己。
那又何苦来哉?
很简单,他的名字说明了一切原因。
太史慈的母亲是谁,如今已不可考,但这位母亲无疑是伟大的。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了为了欢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在儿子出生不久之后,这位母亲为其取名为“慈”,字“子义”。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名者,彰其性也。字者,显其格也。
一个人的品性、人格自然无法与名字相提并论,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代表着父辈对晚辈的期望。
令人欣慰的是,太史慈并没有辜负这点期望。纵观他一生所行之事,所说之言,皆未脱离“慈”和“义”。
正如其母所教导的那样:“大丈夫生于世间,德行当为第一。”
什么是德行?什么是将领的德行?什么又是国人心目中的德行?
追根揭底,只有一点:忠君报国。固然烂俗,固然愚腐,固然种种不合时宜,但只要自己内心坚持,依旧令后人心生摇曳。
因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
孙策回到自己的营地之后,脸上挂着胜利者的风采。其余诸将不明,怎的没打赢还这么高兴?
孙策哈哈一笑:“事实上,我们已经赢了。”
诸将集体哦了一声,依旧不明所以。
孙策看着他们疑惑的表情,清清喉咙,解释道:“没想到刘繇军中竟然能有与我棋逢对手的大将在,实在是让我愕然。想必诸君已经看到了,其武力不在我之下。当时我还很担心,若有此人在,我们还能跟刘繇一战吗?值此一人,当抵我军百人!然而,从其言行和刘繇对他的表现来看,此人并不受刘繇重用。真是天助我也!你说,我们不是已经赢了吗?”
还没开战,仅仅轻一人,而让敌军高兴,从这一点来讲,刘繇已经输了,而且,输的一败涂地。
无怪乎我们的老朋友孟德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可务虚名,而处实祸。”当为后人警世格言之用。
后面的剧情发展,跟孙策预先设想的相同:刘繇败,大败,逃,拼命逃。最后死于手下笮融之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种大的胜利,让外来户孙策不禁想到了起初。
一切事情的初始,都意味着困难当头。
彼时彼刻,处于乱世,兵匪不分,扰民乱取,是几乎所有军队的习气。因此,当听说孙策要来,当地居民无不高声呐喊:“鬼子来了!”然后,呼朋引伴,躲到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