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经济学不甚了然,当然,经济学家也不打算让我了然,但我却知道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花不完的票子、住不完的房子、开不完的车子、上不完的女子。过去商人被踩的甚低,现在却又被捧得甚高,反观过去的“上品”读书人,过去被捧得甚高,现在又被踩得甚低。只拿一事来说,如今每年涌上市场的书作,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内容丰富、见解独到、都是少不得的著作”。而民众读书热潮,却被“炒作”一词弄得不甚厌烦。就连作者,也都遵循商家之格言——向钱看、向厚赚,以至于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字的书,搁到现在也是稀松平常。
何也?利益耳。
经济的发展,势必导致民智的开启,而民智的开启,又势必导致意见的崛起。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往往不亦乐乎,文字为刀,刀刀见血。一台电脑、一个键盘,一双会打字的手,在网上摇身一变,成为公知、精英,指点江山、慷慨激昂,让人读来,废寝忘食、壮怀激烈。可细细思之,却都无用,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
传输思想的作者,而今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诩正统的传统作家,一类是草根阶层的网络写手。双方互不对眼,经常吵闹。但以现实来讲,人类在获得经济满足的时候,往往需要寻找思想的寄托。但国人对于消费制度依旧心生抵触,又在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安心读书,因此,实体书未曾有过热卖大爆发,而网络小说渐渐成为主流。
在传统作家眼里,网络小说不仅仅应该得到鄙夷,更应该得到抵制。原因是网络写手追求多快好省的方法,一天击打万余字实属正常。这种流水线工业化的方法,无疑阻碍了“以文传道”的本土传统核心。这样做,还有什么文学性、思想性可言?但,市场高于一切,而读者就是市场,因此,读者就是一切。
在这种因果互相作用下,如今的网络小说字数,已经达到了几十亿之巨!而网络写手人数,更是达到了数十万之量!
或曰:“我读书就是为了开心、为了爽,何必分为实体和网络?”此言很对,因为读者就是一切。
可就在读者开心之至之时,对于网络题材的固化又心生怨言。可心生怨言,又不得让自己喜欢的作者去试图改变、创新。如此悖论,当做如何?
因此,民众信仰的缺失,与其说是各种思潮的涌入,毋宁说是自己对社会认知的不健全。加上很多网文作者的年龄偏幼稚化,又怎会给读者传输一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金钱为信仰,只能说明内心对社会的不信任。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人的责任。
嘻!所言之多也,所言之废也。即便放诸闹市,鞭笞千言,何人以为同乎?
何也?新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