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曹操退兵了。刘备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他确实得到了最为实质的东西——人心。
人心这种东西,很难说的准。就拿老子的学说来讲:无为而治,最得人心。在老子看来,要想让天下子民归顺与你,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干扰子民的生活。这样,我参与,我奉献,你快乐。
你做的好,没人认可,那是白费劲。在这个社会里,有人在工作,有人让别人给自己工作;有人在往上爬,有人在蹬着别人往上爬;有人一举成名,有人一生默默;有人在吃人,有人在避免被吃。因此,要想把这些人的心全部收拢,可谓如同蜀道,其难可想。
然而,就是这么困难的事情,刘备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还做的很全面,很到位。
自己之所以来徐州,并非出于鸠占鹊巢,只是感觉公孙瓒那里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了,他来这里,从现有资料去看,更多是出于个人前途的考虑。
因此,当他听说陶谦要将徐州这个大牧转给自己的时候,当即表态:袁术很合适。
他不得不如此。
要想弄清楚刘备的想法,我们不妨立案观察一下刘备的心历路程。
刘备是谁?这个答案似乎无关紧要,也似乎是个白痴问题,但十分关键。刘备一直自认为是刘邦之后,刘秀之孙。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无非靠三点因素:一,坚持,二,不要脸,三,坚持不要脸。刘秀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也无非是三点:一,装,二,舍得,三,装到底。因此,在刘备看来,自己的成功就是二者的结合:一,坚持不要脸,二,装到底,三,坚持装到底。
对于什么仁仁大义,统统表现出来,什么虚伪真诚的,您还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虚伪到底的人,丫就是真诚的。
而到了陶谦将自己的大算说出来后,刘备是压根没有心理准备,也害怕这是陶谦故意试探自己。
一洲之牧非比寻常,陶谦的徐州虽名义上还是东汉朝廷的,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陶谦的私有资产,在那个家天下的世界里,让一个外姓人帮助自己都要处处设防,何谈禅让?因此,刘备听到后,赶紧说:我不合适,还是让袁术来吧。这不是拒绝,而是礼节。因为刘备害怕陶谦是在试探自己,没办法,只能装作大度。而这一招,不仅帮助刘备在以后的日子里过得滋润,更让其在以后的战争中获得赞扬一片。
陶谦的病根本拖不起,刘备愈是拒绝,就让陶谦更加认为这个人靠得住。好比一个男生追一个女生一样,一直追不上,男生便认为女生不是个随便的人。
虽然女孩子也希望跟男生好,却是害怕一旦恋爱了,感情变淡了,在难找当初的激情。因此,不妨让男生追的久一点,过程艰难一点,以此让男生懂得珍惜之道。
当然了,刘备这个“女生”所以不答应,除了前面叙述的种种心理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更多一些。
来到徐州的刘备,在打败了一次曹操后,声望如日中天,而且,刘备为人又不露缺点,喜怒不形于色,因此,军民皆瓒:跟着刘备混亚克西。
这一点还不够吗?不,还要得到徐州高官的支持。实话实说,古往今来的人民是从没有参与过政治的。当然了,神话中有,但那毕竟是神话。因此,刘备的推脱还是表演给高官看的。因为无论刘备这个外姓人如何解释,陶谦说:刘备,徐州你代理吧。刘备当即应答,正是为自己落了一个口实:鸠占鹊巢。所以,刘备推诿不肯,让那些徐州本土高官看看我刘备的人品如何。
应该说,这是个精明的举动,因为世人皆知“有便宜不占,是个傻蛋”的道理,却不知道“逮便宜就占,才是真正的笨蛋”这个道理。
徐州的本土势力见刘备推诿,感觉此人无论武功还是品质都是值得信任的,于是联合陶谦一起奉劝。
刘备的心里自然是高兴的,可做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导演没喊咯之前,是不能停止表演的。在这种局面下,刘备是演员,陶谦是导演,陶谦还没咽气,就意味着还没喊咯,因此,刘备演戏到底,道:众命难违,那我就做个代理州牧吧。
屡次三番,想来众人也是相当疲惫了,于是允诺。
自此,刘备从一个小小的平原相,一跃而为一州之牧。身份变化的同时,让刘备的心理也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