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一件事情的发生,以及一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吕布的想法和董卓的命运。
正值壮年的吕布,一个不小心看上了董卓府上的一个丫鬟,且与之有染。
现在看来,这似乎根本不是个事情。既然有染了,那就染到底,娶了便是。但在一个人的眼里,这是件大事。这个人叫做王允。
此人是个儒生,且不是读死书的那种。论智谋,他有;论学识,他有;论胆量,他有;论眼光,他没有。
具体说来,王允是在搞无间道。
山西有名门望族王氏,王允便是其子孙。此人从小便被誉为“王佐之才”,有匡扶王朝之能。这些我都相信,当时的人们也全都相信。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董卓之乱开始后,王允在没跟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投靠了这个窃国大盗。
口水自然是免不了的,被骂也是家常便饭。然而令人更加愤怒的是,王允对此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做起了貌似帮助董卓的行径。
之所以用貌似,是因为我前面说了,他实际上在搞无间道。
只是长时间的等待,有些消磨掉了他的耐心。虽然董卓在迁都长安之后,一直把政务交由王允打理,自己则一直躲在洛阳享福,但王允清楚,在没有足够的腕力之前,帮派是不能结的,人马是不能拉的。
名剑出鞘,必要见血。王允就是一把等待出鞘的名剑,然而,谁又能帮助自己出鞘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董卓的**,越来越严重了。
董卓躲在洛阳干嘛呢?四个字以蔽之:奸淫掳掠。什么公主啊、姑娘啊、金钱啊、王位啊,大凡在洛阳的一切东西,都是他董卓的。这就有些让人摸不清头脑了。按说,董卓好歹是太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皇帝都得看自己的眼色行事,这洛阳不就跟自己的一样嘛,干嘛还抢?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件事情。
无论中国哪个朝代覆灭之时,总能发生农民大规模起义的事情,这些人虽然不是最后夺得天下的人,但确实是让当时的那个朝廷衰败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在瞬间夺得天下后,依旧本性未改的进行抢劫。原因无他,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这个自己流血夺得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他们依旧认为,这个国家依旧是自己起义时候的国家,因此,抢掠在他们看来,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因此,这些农民起义军大多时间不久。
这些心理,现在人依旧存有,最常见的便是不爱护公共措施。
董卓在洛阳进行的那些几乎可同禽兽的行为,正是出于此种心理的作祟。
王允开始越发担心起来。自己这个间谍身份倒不是很在意,关键是董卓这个家伙实在过分。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
过了不久,一个更加令他愤怒的消息传来了:董卓将十二尊金人给溶了铸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