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孙坚说的话,两个字足以概括——气节。
气节这东西,很多人本来就有,只是很多人随着生活的缓慢变迁,时光的荏苒而过,理想的逐渐泯灭,而慢慢的埋葬在了一个叫做现实的东西中。
那么,气节又是什么呢?——它是田横墓前自刎的五百勇士,它是文天祥临死面南而跪的忠心,它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魄。它一直深埋在我们这个身患罹难,却终究没能断送文化的国家的骨血里。
它一直在,一直等,只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一出现,它便会自己跑来,与人为伍。这些人,就是我们一直在念念不忘的英雄。
孙坚不是英雄,也非饱读诗书之辈,他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他明白一个道理。是的,这辈子,只要明白着一个道理,此生不憾矣——人异于禽兽者,气节而已!
有气节的孙坚拒绝了没傲骨的董卓,并且还加以鄙视之。
李傕走了,正如他深夜的来,没有带走一片孙坚军这里的一片云彩。有时候,事实就是这样,满怀希望的来,满载失望的走。
孙坚抬头仰望了一下星空,月色不明,星光不亮,是不是在预示着自己的未来真的不怎么样?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若狂。战争不是美人,却比世间任何一个美人更有吸引力,更具诱惑性。对于男人来说,战场杀敌,挥军百万,这是何等的豪气?孙坚却叹了一口气,是的,战争不是儿戏,从来不是。这需要同胞的血流成河,军士的万骨枯。
孙坚明白,这次的拒绝对于自己的人生将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或者辉煌青史留名,或者失败黯然涂地。
因此,在这天晚上,他多看了自己大儿子孙策几眼,多拥抱了一次自己的妻妾。他预感着,董卓这次将会拼命。而在董卓拼命的情况下,自己的凶多吉少将会变成无吉尽凶。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选择的路,能怨得了谁呢?
公元190年,孙坚率军直入洛阳城。
董卓刚刚火烧洛阳,为的是防备关东联军。没想到,最没想到的人竟然在最没想到的时间以最没想到的方式进入到了自己的地盘。眼见我的地盘不由我做主的董卓,果然拼了命——自己亲自出马。
孙坚一看,有点得意了。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遇强则强,锐不可当。
于是,董卓悲催的时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