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时光任意席卷着我们的思维,向过去以去的时间急驰而去,一直到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为截止点。
看来,袁术这次是想动真格的,他合并两郡(南阳,鲁阳)之财力、物力指使孙坚一路高歌猛进直奔首都洛阳而去。
孙坚亦不愧猛将之威,首帅十万大军面对徐荣两万西凉铁骑还面不改色,誓将装逼犯进行到底。但,他的装逼虽属于行为艺术,他的心里还是有底的。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就是孙坚的底。
如今五倍于敌军,不装一下,实在说不过去。
而徐荣受到的刺激,绝不亚于刚刚失恋的人。
所以,徐荣二杆子精神再次爆发,决定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家伙一个下马威。
一到决战地点,徐荣命令一万铁骑围攻孙坚。
你没有看错,一万人去围攻十万人!忽然想到一个笑话。
军事搏击课上,教官问一同学:假设你在树林里遇到五个人,你打算怎么办?同学答:围攻他们!
好彪悍的理论,好可笑的话。而孙坚认为,徐荣同学马上就要沦为这样的一个笑柄。
这一次,孙坚的认识是错误的。
开始交战之时,孙坚让两翼的士兵慢慢的靠近西凉军,欲围而攻之。徐荣的表现基本在孙坚的意料之中——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身上,对于什么战术问题,表现的似乎很白痴。
孙坚得意了,手挥大军,这一刻,他感觉到了胜利的滋味是多么的美妙。好久不见,你终于来了。
然而,孙坚不知道,徐荣能够打败曹操的直接原因,除了勇力过人外,他还有一个优点——智力。
外表粗糙的徐荣,心思其实缜密,不然,董卓也不会让其率领自己的家底。
所以,孙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正当两军白刃战慢慢开始发酵的时候,徐荣忽然率军撤出了战场。
孙坚懵了,按照道理来说,西凉军并未露出败绩,莫不是觉得自己十万人对付他两万人有群殴的嫌疑,觉得不公平,不想打了?
但,此时的孙坚来不及细想。战场之事瞬息万变,一刻迟疑,恐会有失。因此,孙坚决定追出去。
跨上战马,吹响冲锋号的那一刻,胜负已然有定。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了赶时间,追上这帮骑兵,孙坚舍弃了大部队,只带着自己的数千骑兵前往。
而徐荣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穷寇莫追”这句成语的准确性。
当孙坚发现眼前是一片树林的时候,他略微放慢了一下速度。做为一名将领,孙坚有理由相信,树林是埋伏的最好地点。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莫说什么人马,就连绊马索之类的当时居家旅行、战场杀敌之必备武器都没有。